"娃吃饭像喂猫,怎么哄都不张嘴""整天没精神,舌苔白得像霜打的一样""明明没着凉却总拉肚子"......这些问题十有八九都跟孩子体内湿气重有关!
咱们南方潮湿闷热,大人都难逃湿气困扰,更别说脏腑娇嫩的娃了,今天给大家分享个老中医传给我的食疗方子,专治孩子脾虚湿气重,材料都是家常食材,煲汤煮粥都能用。
【这些信号警惕脾虚湿困】
- 饭点跑开玩,追着喂半小时
- 便便黏马桶,冲都冲不干净
- 早上起床口臭像吃了大蒜
- 手心脚心老是潮乎乎的
- 莫名烦躁爱哭闹,睡觉翻来覆去
我闺女去年就是这样,幼儿园老师总反映她午睡盗汗,大热天还手脚冰凉,后来带去看省中医院的儿科专家,才知道是典型的"小儿脾常不足",老医生给开了个经典小方子,亲测有效!
【五指毛桃茯苓汤】 材料(3人份):
- 五指毛桃15克(药店买干的,闻着有椰子香)
- 茯苓10克(选白茯苓,切薄片)
- 炒薏米15克(超市买现炒的,祛湿不寒)
- 蜜枣2颗(甜味够不用加糖)
- 鸡骨架1副(或猪骨,肉别太多)
做法超简单:
- 所有材料泡半小时,冲洗掉浮尘
- 鸡骨焯水去血沫,和药材一起放砂锅
- 加水没过材料两指宽,大火滚后转小火炖1.5小时
- 撇掉油花,给孩子喝汤吃蜜枣
每周喝两次,连喝三周停一周,我女儿喝了两周后,最明显的变化是: √ 主动坐餐桌前等投喂 √ 大便成型不再粘马桶 √ 下午不再哈欠连天
【重点来了!】 1️⃣ 五指毛桃不是桃子!它是桑科植物,岭南地区叫"黄芪",补气不上火 2️⃣ 茯苓要选白的,赤茯苓偏利水,孩子不适合长期用 3️⃣ 薏米必须炒过!生薏米寒凉伤脾胃 4️⃣ 肉只是提鲜,别超过50克,肥肉更要去掉
【搭配妙招】 喝完汤别浪费药材渣,加点大米煮成杂粮粥,上午课间当早餐,比吃零食强多了!
【日常调理小技巧】 ✔ 晨起搓热掌心劳宫穴(握拳时中指点的位置),顺时针摩腹5分钟 ✔ 傍晚用艾叶水泡澡,水温38度左右,泡到微微出汗 ✔ 阴雨天别吃水果,改吃蒸苹果(加2片姜) ✔ 拒绝冷饮!实在要喝就喝常温酸奶+山药粉
上周三接孩子放学,班主任悄悄说:"你家妞最近上课注意力集中多了",其实这些古法智慧都是老祖宗试过的,关键要坚持下去,如果试了两个月还没改善,建议找专业儿科中医师把脉调方哦~
PS:体质偏热的娃(舌红苔黄、怕热多汗)不适合这个方子,可以用麦冬5克+石斛3克代替茯苓,其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