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熬啊?"别慌!作为用过三十多副外洗药的过来人,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经验分享给大家,只要掌握这几个关键点,保证你煎出的药液又浓又有效!
煎药前的准备工作
-
药材处理有诀窍 收到中药包先别急着下锅!仔细检查有没有特殊标注的药材,像附子、川乌这类有毒性的药材,通常需要单独浸泡1小时以上,普通药材用清水快速冲洗即可,注意别对着水龙头猛冲,有些细小种子类药材会跟着水流跑掉。
-
选对煎药工具很重要 记住三个"不"原则:不用铁锅(金属会和中药成分反应)、不用铝锅(容易产生有害物质)、不用炒菜锅(油渍残留影响药效),最推荐的是砂锅和平底不锈钢锅,实在没有的话家里煮粥的陶瓷煲也行。
-
第一遍浸泡很关键 把药材倒入锅中后,加冷水没过药材表面2-3厘米,就像泡茶一样,浸泡30分钟能让干燥的药材充分吸水,夏天气温高时要记得盖盖子,防止蚊虫"偷喝"药汤。
煎煮过程的五大秘诀
-
火候把控像炖汤 先用大火把水烧开,这时候你会看到药材在锅里欢快地翻滚,等水面沸腾后马上转小火,保持"咕嘟咕嘟"的轻微沸腾状态,记住口诀:"文火慢熬药效足,武火快煮成分丢"。
-
煎煮时间有讲究 外洗药比内服药更需要"火力全开",一般头煎要保持微沸状态20-30分钟,二煎15-20分钟,治疗皮肤病的药可以适当延长5分钟,而眼科用药则要缩短时间,具体要看医生嘱咐。
-
加水量的黄金比例 头煎加水量要没过药材3-5厘米,二煎只需没过药材就行,有个简单方法:头煎倒出的药液量大约是原药材体积的2倍,这样配出来的浓度最合适。
-
特殊药材的处理技巧 遇到贝壳类药材(如牡蛎、龙骨)要先敲碎煎煮;含挥发油的花草类(薄荷、艾叶)要在其他药快煎好时再下锅;贵重药材(如藏红花)建议用纱布包着煎,避免药渣混入药液。
-
过滤环节别马虎 煎好后别图省事直接倒药汁,要用纱布或过滤袋过滤两次,第一次过滤除去大块药渣,第二次过滤确保药液清澈,过滤后的药渣还可以装进袜子里当热敷包,物尽其用!
使用时的注意事项
-
温度掌控有门道 刚煎好的药液温度在50-60℃最适宜,太烫容易烫伤皮肤,太凉又影响吸收,可以准备个水温计,或者用手背试温,感觉温热不烫手就行。
-
擦洗方法要正确 用消毒棉球或软布蘸药液轻轻擦拭患处,每次蘸取的药液量以不滴落为准,擦完后不要立即清洗,让药液自然风干效果最好,如果是泡脚的话,水位要没过脚踝,泡20分钟为宜。
-
药液保存小妙招 当天用不完的药液要装进玻璃瓶放冰箱冷藏,3天内用完,再次使用时隔水加热,千万别直接用微波炉!反复煎煮的药液最多能用2天,第三天就要换新药。
常见误区避坑指南 × 误区一:煎药时间越长越好 纠正:过度煎煮会让有效成分挥发,特别是含有薄荷、荆芥等芳香类药物的方子,煎超过30分钟就白搭了。
× 误区二:所有药材一起下锅 纠正:有些医院会把先煎、后下的药材分开包装,一定要看清楚说明,像石膏、珍珠母这类矿物类药材需要先煎30分钟。
× 误区三:煎糊了加点水接着用 纠正:煎糊的药液会产生有害物质,宁可整锅倒掉也不能凑合用,如果不小心煎糊了,记得把锅底刷干净再煎下一剂。
特殊情况应对方案 遇到药液过敏怎么办?立即停用并用清水洗净皮肤,严重的话要去医院,下次煎药前可以把头煎药液单独盛出少量,涂在耳后测试是否过敏。
对于儿童使用的外洗药,建议把煎好药液再用开水稀释一倍,降低药物浓度,给老人使用时要注意保温,可以用保温杯装着随时续热。
药渣的奇妙再利用 别以为煎完药就万事大吉了!药渣可是宝贝:
- 趁温热装进布袋当热敷包,对风湿痛特别管用
- 晒干后掺在枕头里,有助于安神助眠
- 用来泡脚后的药渣还能二次利用,放在卫生间除异味
最后提醒各位,不同病症的外洗药煎法可能有差异,像妇科外用的坐浴药就需要更严格的卫生条件,建议初次使用时拍下药方照片,方便咨询中医师具体细节,记住这些要点,你也能成为煎药小能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