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一到,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,腋下衣服总是湿一大片,连握手都怕被人嫌弃"手汗症",其实啊,中医调理多汗问题真有一手!今天给大家扒一扒那些藏在药柜里的"吸汗高手",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方子。
黄芪:气虚型出汗的救星
我朋友小王就是个"移动洒水车",爬三层楼都能湿透后背,去看中医说是气虚不固汗,开了黄芪当茶喝,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,药店买的黄芪片掰成小段,每天像泡茶似的焖着喝,刚开始觉得淡淡的甜味挺顺口,喝了一周发现爬楼梯居然不再哗哗冒汗了!老中医说这叫"补气固表"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自动闸门。
现在市面上还有现成的黄芪精口服液,适合懒得煮水的上班族,不过要提醒一句,舌苔厚腻、容易上火的朋友别跟风喝,搞不好会适得其反,最好找个中医师摸个脉,看准是不是气虚体质再下手。
浮小麦:半夜盗汗的克星
记得邻居张阿姨总抱怨被子总是潮乎乎的,医生说这是阴虚盗汗,她家厨房现在常年备着浮小麦,这玩意就是干瘪的麦子,中药房五块钱能买一大包,做法也简单,抓一把浮小麦加水煮沸,咕嘟咕嘟煮出白沫,倒出来当凉茶饮,神奇的是,喝上三天就能感觉后半夜背里那层湿漉漉的冷汗少了。
现在有些养生茶里会掺这个,不过纯天然的还是自己煮最放心,要是嫌麻烦,某宝也有现成的浮麦茶包,睡觉前泡一杯,比吃安眠药强多了,对了,配上红枣枸杞还能顺便补气血,一举两得!
麻黄根:应急止汗的狠角色
上次同学聚会遇到多年不见的老赵,这家伙以前可是"水龙头"体质,现在居然清爽得很,偷偷打听才知道,他包里常备着麻黄根粉,这招确实够狠的,据说把麻黄根磨成细粉,出汗时往腋窝轻轻拍点,瞬间就能收敛汗腺,不过这招治标不治本,属于急救型选手。
要长期调理的话,老中医推荐用麻黄根搭配当归熬汤,当归补血,麻黄根收汗,两者各10克炖半小时,早晚各一碗,坚持喝半个月,连脚底板出汗的毛病都能改善,不过孕妇和高血压患者要慎用,毕竟麻黄类药材有点小刺激。
龙骨牡蛎粉:自汗+盗汗双杀组合
公司前台小刘最近突然变得"干爽"了,一问才知道在吃龙骨牡蛎粉,这俩都是动物类药材,龙骨其实是化石,牡蛎就是生蚝壳,听着怪怪的,效果却出奇好,中药房现磨的粉末,早晚一勺冲着喝,说是能镇惊安神还止汗。
有个偷懒的吃法:直接买中成药"龙牡壮骨颗粒",本来是给孩子补钙的,成人加倍量服用照样有效,不过这药偏温补,肝火旺的朋友吃了可能会嘴干,最好搭配菊花茶一起喝,坚持一个月,你会发现不仅汗少了,睡眠质量也跟着变好了。
五味子:专治"虚不受补"的顽固汗症
健身房认识的教练阿杰,明明壮得像头牛,却动不动就满头大汗,后来中医给他开了五味子,这酸溜溜的小果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,可以直接含服,也可以泡水喝,更讲究的用法是配瘦肉炖汤,每周喝两次,不出半月,运动时终于不会汗如雨下了。
不过五味子性温,体质燥热的人吃了容易起痘,建议搭配西洋参片一起泡水,既能中和药性,又能增强益气效果,现在有些解酒茶里也加这个,看来古人早就掌握了解酒护肝的秘诀。
这些中药虽然好用,但千万别把自己当试验田,建议先找中医师辨明体质,看看是气虚、阴虚还是湿热导致的多汗,平时少吃辛辣刺激食物,保持心情舒畅,再配合中药调理,才能真正告别"汗人"称号,记住了吗?中药调理讲究循序渐进,可别想着三天见效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