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猫爪草还有货吗?"我第五次点开某电商平台时,常购中药材的店铺又显示缺货,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见证中药材集体涨价潮,朋友圈的中药馆老板深夜发了一条视频:"刚收到的黄连存货,明天再来可能就抢不到了!"
这波中药材紧缺潮来得又急又猛,在杭州河坊街的百年药铺里,我亲眼看见老药师拿着单子叹气:"重楼价格半个月涨了三倍,现在进价比黄金还贵。"柜台前抓药的阿姨嘀咕着:"治乳腺炎的猫爪草都炒到800块一斤了,这哪是吃药,简直是吃钱!"
中药材市场究竟怎么了?我走访了多个药材市场发现,这波紧缺潮背后藏着三大推手,首先是极端天气捣乱,河南的暴雨泡烂了四大怀药的种植基地,云南的干旱让三七、重楼大幅减产,更雪上加霜的是,今年甲流提前爆发,连花清瘟配方里的金银花、板蓝根被抢购一空,药厂的采购车直接堵在种植基地门口。
资本炒作的阴影同样笼罩着药材市场,在亳州中药材交易所,倒挂着十几面"暂停交易"的牌子,做了二十年药材生意的老周透露:"现在有些游资专门盯着稀缺药材,就像炒股票似的低收高卖,去年囤积的50吨黄连,现在出手能净赚千万。"他指着仓库里码成山的木箱苦笑,"这些都是给医院供货的,但现在有价无市。"
最让人揪心的是野生药材的枯竭危机,在西藏那曲,采挖冬虫夏草的牧民告诉我,以前随手可捡的"金草",现在要翻越三座雪山才能找到几根,川贝母更是陷入"越挖越少-价格越高-盗采越凶"的恶性循环,当地药农老李指着光秃秃的山坡叹气:"再这么挖下去,十年后怕是要绝种。"
这场药材荒正在引发连锁反应,北京同仁堂的导购悄悄说,他们不得不用太子参替代部分人参配方,但药效始终差口气,更离谱的是,某些网店开始卖"合成中药材",把提取的中药成分勾兑成颗粒,老中医们直呼这是"毁了五千年的规矩"。
面对乱象,普通老百姓该如何应对?我请教了省级中医院的主任医师王教授,他给出三条实在建议:第一,常用药材别囤积,按需购买;第二,认准GMP认证药企,警惕来路不明的"野货";第三,学点中药鉴别知识,比如真黄连断面是金黄色菊花纹,假的则是白色粉末状。
好消息是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启动"中药材保供储备计划",在云南、四川建立万亩种植基地,但专家提醒,要彻底解决药荒,还需建立追溯系统打击囤积居奇,更重要的是改变"重采挖轻种植"的短视思维,毕竟,我们吃的不只是草木根茎,更是延续千年的救命智慧。
看着药店橱窗里日益稀少的药材罐子,突然想起爷爷说的:"天地造化的宝贝,终究要取之有道。"或许当我们学会与山林和谐共生,才能真正守住这份来自大地的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