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:路边的野草别乱踩,说不定就是一味救命药!
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田埂边玩耍,总听他们念叨:"这蒿子能治感冒""那拉拉秧可是跌打损伤的良药",那时候只觉得老人家迷信,直到学了中药知识才惊觉——原来漫山遍野的"杂草",全是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密码!今天就带大家认全50种全草类中药,看完这篇,你也能成为"采草药师"!
清热解毒篇:上火咳嗽不用慌,这些野草泡水喝
-
蒲公英(婆婆丁)
春天最早冒芽的"药草界网红",叶子背面带绒毛,折断有白汁,熬水喝消乳腺结节,捣烂外敷治蚊虫叮咬,连根挖起晒干还能当茶饮,注意:体质虚寒者少用,就像冰淇淋不能吃多! -
鱼腥草(折耳根)
云贵川人的心头好,搓掉毛须凉拌吃,肺炎咳嗽时煮水喝,叶子有鱼腥味的是正品,晒干后异味会减轻,提醒一句:初次尝试建议从少量开始,不然...懂的都懂 -
马齿苋(长寿菜)
夏天田间最常见的"铺地锦",专治拉肚子,焯水凉拌、煮汤都行,但孕妇忌口!老辈人说它既能清热又能收涩,就像给肠道装了个"双向调节阀" -
金银花(忍冬藤)
别看名字贵气,其实就是村头缠绕生长的藤蔓,未开花时采收最好,咽喉肿痛时抓一把泡茶,比含片还管用,注意:变色发黑的千万别用,效果差还伤胃
祛湿利尿篇:水肿脚气别愁,这些野草帮你"排水"
-
车前草(蛤蟆衣)
长得像缩小版向日葵,种子叫车前子,整株煮水喝,尿频尿急时特有效,老一辈说它能"把身体里的浊水赶出去",不过长期喝可能会伤阴,记得搭配枸杞 -
白茅根(丝茅草)
甘蔗般甜脆的根茎,止血圣品,流鼻血时嚼几段,小便发红煮水喝,但体寒怕冷的人要少吃,毕竟它性寒得像冰块 -
萹蓄(竹节草)
河边成丛的"绿竹子",专治尿道炎,整株晒干熬汤,喝起来有点涩,但比抗生素温和,一定要新鲜采摘,干枯的效果打折扣 -
半边莲(过山龙)
开着淡紫花的矮墩草,毒蛇咬伤时的急救药,新鲜的捣烂敷伤口,干的煎水喝,但此物有毒,用量需谨慎,就像炒菜放味精——点点就行
活血止痛篇:跌打损伤不用慌,这些野草是天然膏药
-
三七(田七)
五加科的"金不换",不是所有品种都能入药,云南产的春三七最佳,外伤出血撒粉,内服磨粉,但孕妇碰不得,它活血的劲儿堪比十瓶红花油 -
艾草(女人草)
端午门前挂的"驱邪草",其实是妇科圣药,月经不调用艾叶煮蛋,宫寒腹痛做艾灸,野生艾绒多杂质,建议买炮制过的陈艾 -
益母草(坤草)
名字就写着"女性之友",产后瘀血腹痛时煮水喝,但此草性寒,需配红糖或当归中和,单独喝容易肚子疼 -
伸筋草(石松)
山林里灰扑扑的"毛毛草",泡酒擦风湿关节痛,老年人腰腿疼常用,但阴虚火旺者慎用,否则越擦火越大
补益调理篇:体虚慢慢调,这些野草胜过人参
-
仙鹤草(龙芽草)
果实像小闹钟的野草,收敛止泻第一名,腹泻不止时煮水喝,还能补虚强壮,但便秘人群要绕道,它收涩的功力比山楂丸还猛 -
绞股蓝(五叶参)
南方藤本植物,号称"南方人参",泡茶喝降三高,但味道发苦,加蜂蜜才好入口,注意:脾胃虚寒者喝多了容易拉肚子 -
枸杞叶(天精草)
春夏嫩芽可凉拌,老叶晒干泡茶,明目效果好,电脑族必备,但比起枸杞子,叶子更偏寒性,体寒者要少食 -
黄芪苗(棉芪苗)
春季采收的嫩苗,补气效果不输根,清炒、煮汤都好,但和人参一样,高血压患者要控制量,补过了会上火
辨草采药秘诀:这样挑鲜草,药效翻倍!
-
采收时机
多数全草类中药在开花前采收,这时候有效成分最浓,比如薄荷在抽穗前摘,鱼腥草现蕾时挖,过时药效减半 -
辨别技巧
- 看断面:真品断面多汁,假的干燥易碎
- 闻气味:鱼腥草应该有鱼腥味,没有反而可能是硫磺熏过
- 试口感:甘草嚼着甜,苦荬菜越嚼越苦,造假很难模仿
-
储存方法
鲜草用报纸包好冷藏,干货要密封防潮,艾草放三年变"陈艾"更好用,但蒲公英存久了会失效
使用禁忌:这些坑千万别踩!
-
别盲目信偏方
有人用断肠草煲汤中毒,只因听说"毒草治病",切记:不认识的草别尝,发光的蘑菇都可能致命 -
注意药物相克
三七不能和蚕豆同吃,仙鹤草别配茶叶,这些搭配轻则失效,重则伤身 -
特殊人群慎用
孕妇禁用活血化瘀草药,儿童减量使用苦寒类药物,就像小孩不能吃辣椒同理
草木皆良药,但要用对地方
写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