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整理药柜,翻出块灰褐色的药材,表面布满蚯蚓状裂纹,闻着有股子淡淡的麻味,老中医说这是秦艽,可我老家人都管它叫"山大葱",说是泡酒能治腰腿疼,这让我想起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的别名"秦胶",胶和艽在当地方言里发音相近,倒成了民间约定俗成的叫法。
要说这味药的渊源,得从两千年前的陇南深山说起,当地采药人发现这种龙胆科植物的根茎能祛风湿,就着山泉嚼上几片,关节疼痛竟能缓解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给它正名为"秦艽",取"秦地所产,纠除痹症"之意,不过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"山花椒",因其断面纤维像花椒,泡在白酒里会泛起淡黄的晕圈。
在陕甘宁一带,有经验的药农都知道"三月三,挖秦艽"的规矩,这时候的根条肥厚,药效最足,他们教我辨认窍门:真品秦艽断面像木头年轮,层层叠叠间带着油性,搓碎后香气直往鼻子里钻,市面上有些冒充的藏艽,外表相似却少了这份醇厚的药香。
记得去年陪邻居王婶去抓药,她总念叨"左拧根",药师笑着说这正是秦艽的别称,因为新鲜根茎拧起来都是向左旋的,配伍黄芪炖鸡汤时,这味药就像个沉默的调理师,让汤色泛着琥珀光,喝下去从喉咙暖到脚跟,不过孕妇可得忌口,当年村里张家媳妇不懂,喝了药膳结果动了胎气。
现代研究揭开了它的秘密,含有的龙胆苦苷就像个智能小卫士,专门对付风湿因子,医院里常把它和威灵仙搭档,一个疏通经络,一个消炎镇痛,我自己试过用它泡脚,加两勺高度白酒,蒸腾的热气裹着药香,泡完脚底板像敷了层温热的绸缎。
最近逛夜市发现个新吃法,有摊主用秦艽粉掺进芝麻糊里卖,浅尝一口,微苦中带着坚果香,倒是比单喝药汤容易入口,不过老中医摇头说这种做法糟蹋了药性,真正想调理身体还得遵古法煎服,他指着药柜里标本说:"瞧见没?这才是正经八百的'罗古菜',从前喇嘛进藏都要带些防寒。"
储存时也有讲究,得用陶罐装着搁阴凉处,隔段时间翻晒免得生虫,我家那罐放了三年的,表面结着层白霜,切片时脆生生的响动,泡水后依然保持着漂亮的菊花芯纹路,这般顽强的生命力,倒应了它"千年健"的美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