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药香飘锦城,探秘成都中药材市场的前世今生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清晨五点的成都还未彻底苏醒,莲花街区的中药材市场已蒸腾起白茫茫的雾气,三轮车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,"虫草便宜卖""三七打粉"的叫卖穿透薄雾,裹挟着当归与黄芪的辛香,在湿漉漉的空气中织成一张无形的网,这里是老成都人心照不宣的"药香江湖",也是全国中药材交易版图上的重要坐标。

锦官城的千年药脉

踩着露水走进太极宫药市,青灰色的仿古建筑群落里,上百个摊位像棋盘般铺开,六十出头的刘大爷守着自家虫草摊,玻璃罐里金黄的虫草码得齐整。"我们刘家五代做药材,光绪年间祖爷爷就在东门大桥摆摊",他边说边捻起根虫草,"你看这眼睛和草帽,正宗那曲货",类似这样的家族传奇,在荷花池、五块石等老牌药市比比皆是。

唐宋时期"扬一益二"的繁华,让成都早早成为西南药材集散地,据《蜀椿杌》记载,前蜀时期官府就在城西设"药市",每逢端午百姓提篮采买佩兰、艾叶,到了宋代,交子诞生的同年,蜀地药材已沿着茶马古道走向藏区,如今在同仁堂旧址附近,还能看见青砖墙上斑驳的"道地药材"石刻广告。

市井里的百草图鉴

转过挂满腊肉的街角,莲花市场的大棚下正上演着无声的较量,背着竹篓的山民刚摆出带泥的川贝母,就被相熟的药商拦住:"老张,你这汶川三宝(贝母、羌活、猪苓)比昨天涨了两成",隔壁摊位上,九尺板鸭的油纸包与鹿茸片挨着摆放,老板娘麻利地给游客打包"养生三件套":枸杞+菊花+西洋参。

这里藏着无数行话密码,问价要说"打趸",讨价还价叫"还水",懂行的客人会敲敲装石斛的铁罐,听声响辨干燥度,最热闹的当属每周三的"鬼市",戴斗笠的老药农提着马灯,袖口里捏着珍稀药材,只跟熟人做买卖。

药香里的烟火人生

在荷花池中药材城二楼,38岁的王芳正对着手机直播镜头介绍藏红花,她身后的货架上,铁皮石斛与网红花茶挤作一团。"十年前扛着麻袋收药材,现在要学拍短视频",这位曾经走南闯北的"药贩子",如今转型做跨境电商,把川产麦冬卖到东南亚。

市场深处藏着许多生存智慧,专做药膳的周师傅每天四点来挑党参,他说"头水货要摸露水采购";卖酸梅汤的大叔自创"五行配方",用乌梅配山楂再加点桑葚;就连摆地摊的学生妹,都知道把艾草香囊和国潮手链绑在一起卖。

新潮里的守正之道

当00后开始保温杯泡枸杞,传统药市也悄然蜕变,在五块石的新派药馆,智能煎药机冒着蒸汽,玻璃罐里的人参果冻折射着霓虹灯光,95后店主小陈展示手机订单:"昨天卖了三十盒川芎面膜,年轻人就吃这套",但老人们依然守着古法,八十岁的李婆婆坚持用竹筛晒制赶黄草,"机器烘干失了药魂"。

这种新旧碰撞在政策层面得到平衡,成都不仅保留百年药市的传统交易区,还在天府新区规划中医药产业园,去年举办的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上,川产道地药材通过VR技术走向世界,而老药工们仍在清明时节去彭州敖平收川芎,用脚丈量土地的温度。

暮色渐浓时,药市的喧嚣渐渐沉入茶汤,背篼里剩下的半筐决明子,案板上未包完的三七粉,还有空气里挥之不去的甘苦香气,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与草木的千年情缘,当最后一缕炊烟掠过文殊院的飞檐,那些承载着药香记忆的青石板路,又将在晨露中迎来新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