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厚外套还在打哆嗦:"这空调吹得骨头缝都冒凉气!"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一句话:"受凉了别急着吃药,厨房里随便抓点料煮水喝,出一身透汗就好大半!"
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风寒感冒的土法子可多了,关键就在"发汗"二字,中医讲究"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",意思是说当身体像烧红的炭火时,通过发汗就能把病邪赶出去,不过这里面可有门道,不是捂汗捂得越狠越好,得用对药材才能事半功倍,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家里常备的发汗中药,关键时刻真能救急。
【生姜:厨房里的退烧将军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发汗药,当属生姜莫属,记得去年冬天陪老妈去菜市场,卖姜的大爷神秘兮兮地说:"这两天流感多,每天切两片姜嚼着吃,比戴口罩管用!"虽然有点夸张,但生姜驱寒的功效确实不含糊。
上次我淋雨回家,脑袋昏沉得像灌了铅,外婆直接把老姜拍碎煮水,加了两大勺红糖,趁着滚烫抿一小口,辣意直冲天灵盖,十分钟后后脖颈就开始冒细密的汗珠,慢慢喝了半碗,盖上薄被睡一觉,第二天嗓子疼都好了大半,现在才知道,生姜里的姜辣素能刺激血液循环,赶走潜伏在体表的寒气。
【葱白豆豉汤:祖传的感冒杀手锏】 前阵子闺蜜半夜发烧,家里连退烧药都翻不到,她妈妈不慌不忙地扯了两根小葱,配上淡豆豉煮了一大锅,看着清汤寡水的,没想到喝完半小时就开始狂出汗,体温刷刷往下掉,这组合堪称天然抗生素,葱白通阳发汗,豆豉解表除烦,专治刚受寒时的怕冷无汗。
有次在社区诊所碰到个老中医,他教了个升级版:葱白带须三根、淡豆豉15克、再放三颗大枣,砂锅小火熬15分钟,他说大枣能护着脾胃,免得发汗太过伤了正气,果然加了红枣汤头更醇厚,喝完肚子暖烘烘的,比单纯喝姜汤舒服多了。
【紫苏叶:南方人的随身医生】 在潮汕亲戚家吃过一道惊艳的菜——炸紫苏叶,金黄酥脆的叶片咬下去满口清香,听舅妈说这叶子晒干存起来,感冒时煮水泡脚特别管用,上个月试了下,接一大盆热水,把紫苏叶煮得碧绿碧绿,泡脚时热气顺着腿往上窜,没过脚踝就开始微微冒汗。
更绝的是邻居家阿姨的秘方:新鲜紫苏叶揉碎了敷在胸口,再喝半碗紫苏水,她说这样能让药力直达肺经,特别适合咳嗽鼻塞的情况,试过一次果然有效,不过要注意鲜叶要选叶片厚实的,超市买的干叶子效果差些。
【防风荆芥:药铺里的黄金搭档】 药店柜台最显眼的位置总摆着防风和荆芥,这两味药堪称专业发汗组合,上回爬山着凉,浑身酸疼得像被揍了一顿,中医师给开了个小方子:防风10克、荆芥10克,加两碗水煎成一碗,趁热慢慢啜饮。
入口微苦带辛,咽下去从喉咙到胃都热乎乎的,最神奇的是喝完半小时,后背像被云朵轻轻覆盖,细密的汗珠源源不断渗出,却不会觉得心慌气短,医生说这对药一个祛风解表,一个透疹止痒,既能发汗又不伤阴,难怪被称作"药对黄金"。
【发汗误区:这些坑千万别踩】 别看发汗原理简单,操作不当反而坏事,同事小李上次感冒学别人捂汗,穿着羽绒服盖两层被子,结果半夜烧到39度送急诊,中医发汗讲究"遍身漐漐(zhí)汗出",也就是要让汗均匀渗出,像露水打湿衣服那种状态最好。
还有个常见错误是狂喝冷水发汗,小区健身房教练就干过这事,运动完猛灌冰可乐,结果当晚咳出铁锈色痰,凉水只会让毛孔紧急关闭,寒气闷在体内更麻烦,正确做法是用温热药液少量多次饮用,配合适当保暖。
【现代人的发汗新姿势】 现在年轻人也玩出发汗新花样,闺蜜圈流行"中药足浴包",艾叶+红花+花椒的组合,睡前泡二十分钟,第二天起床脚底还暖暖的,还有个程序员同事发明了"办公室发汗法":保温杯泡桂枝甘草茶,贴着暖宝宝坐电脑前,他说这样既不会社交尴尬又能驱寒。
不过要提醒大家,这些土方法只适合感冒初起时应急,要是烧了三天还不退,或者鼻涕变黄、喉咙肿痛,可能就是寒包火或者风热感冒,这时候硬发汗反而容易加重病情,就像我家对门王医生常说的:"发汗好比开门锁,得找准时机转对钥匙孔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