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传承山萸肉中药世家,让中医惠及千万家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板,给我来二两山萸肉!"每天清晨五点,杭州河坊街的"郑氏药行"门口就排起了长队,年过七旬的郑国华老先生戴着玳瑁眼镜,双手翻飞间,泛着油亮的山萸肉就被精准分成小包,这家从光绪年间开到现在的药铺,见证了五代人对山萸肉的坚守,也藏着无数中医药传承的密码。

藏在深山里的"红宝石" 要说山萸肉的讲究,得从它生长的地方说起,去年清明,我跟着郑家第三代传人郑明远进山采药,才算真正见识到这味药材的金贵,豫西伏牛山深处,海拔800米的向阳坡上,郑家人世代守护着一片野山茱萸林,凌晨四点的山雾里,郑明远举着手电筒教我辨认:"看叶子对生,果实要有霜粉,这才是正宗的山茱萸。"

采摘时节最考验功夫,郑家有个口诀:"白露打顶,霜降收尾,雨后初晴最相宜",今年霜降前三天突然下雨,郑家二十多个采药人背着竹篓就上了山,湿漉漉的山茱萸果皮薄如蝉翼,稍用力就破,大家只能用手指轻轻捻动,六十岁的王叔边摘边念叨:"这可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,破损的果子要单独装,晒干后只能做次品。"

古法炮制的十八道工序 回到药铺,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,郑家药柜里码着上百个陶罐,每个都贴着"九蒸九晒山萸肉"的标签,我好奇地掀开盖子,顿时闻到混合着酒香与药香的特殊气味,郑国华老先生说:"这是我们家的独门工艺,每蒸一次都要拌入黄酒和蜂蜜,晒的时候得用纱布罩着防虫。"

最让我震撼的是去核环节,只见郑家媳妇们围坐在梧桐木案前,每人面前摆着青花瓷碗,手指翻飞间核骨肉瞬间分离。"这是'雀舌手法',要去核不留痕,肉不碎,全凭手上十年功。"郑明远演示着,他掌心的山萸肉薄如纸片,阳光下透出琥珀色的光泽。

药食同源的生活智慧 在郑家药膳房里,我见到了传说中的"山萸肉红枣糕",郑家孙女小芸正给邻居张奶奶装食盒:"您血压高,每天吃三颗泡水喝最好。"说着递上包着油纸的山萸肉,里面还细心配了枸杞和冰糖,这种把中药变成零食的做法,让原本怕苦的孩子都抢着吃。

有次碰上社区义诊,郑家人搬出整筐山萸肉教大家辨别真伪。"真货泡水会浮起来,假货沉底;揉搓后不掉色才是好货。"郑国华边说边演示,围观的大妈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,现在我家里还留着他们送的"山萸肉食用指南",连怎么炖鸡汤都画着示意图。

跨越世纪的守艺人 去年冬天拜访郑家老宅,墙上挂着1935年的"妙手回春"牌匾,郑国华指着泛黄的账本说:"太爷爷那会儿,山萸肉是要换外汇的紧俏货。"说到动情处,他打开樟木箱,取出个布包——竟是民国时期的紫铜捣药杵,底部刻着"郑记"二字。

现在药铺交给儿子郑晓峰打理,年轻人搞起了直播,有次看他拿着山萸肉对着镜头说:"家人们看好了,这是今天现采的,带霜粉的才是好货。"虽然穿着汉服,但讲解时的术语还是带着祖辈的口音,把"补益肝肾"说得跟拉家常似的。

代代相传的生命哲学 在郑家待久了,发现他们说话总带着药香,有次问起传承秘诀,郑明远指着院角的山茱萸树说:"这树活不过百年,但种子能传十代。"每年冬至祭祖,全家人都会在树下焚香,老一辈说这不是迷信,而是要记住"草木有本心"。

最近郑家在研制山萸肉面膜,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成分,看着实验室里的离心机和祖传的陶罐摆在一起,我突然明白:所谓传承,不是守着老物件不放,而是让千年的智慧活在当下,就像他们药柜上的对联写的——"古法煨岁月,新火炼真金"。

离开杭州那天,郑晓峰塞给我个小布袋:"带着路上泡水喝。"火车上冲泡时,看着杯中舒展的山萸肉,忽然想起王叔的话:"好药就像好人,耐得住蒸晒,经得起时光。"这话放在郑家身上,倒是再贴切不过了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