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千年的何首乌中药世家,让中医惠及千万家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一碗黑亮的汤药里藏着三代人的坚守

"闺女,这碗药你得趁热喝!"李婶端着褐色的陶碗走进堂屋时,院子里正晾着新采挖的何首乌块根,这些裹着泥土的块状药材,在她手里翻动如珍宝,仿佛每一块都沾着百年光阴的露水。

在浙南云雾山脚下的何家村,提起"何首乌中药世家"的名号,十里八乡无人不晓,这个从光绪年间就开始种植炮制何首乌的家族,如今已传到第五代传人何守仁手中,不同于祖辈们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药材,如今的何家不仅开起了制药厂,还把祖传的九蒸九晒秘方申请了非遗。

藏在竹篾筐里的祖传手艺

清晨五点,何家老宅的后院就飘起袅袅蒸汽,78岁的何老爷子坐在青石板上,戴着老花镜挑选何首乌。"瞧见没?这块带铜皮纹的才是五年份的好料。"他随手拿起块根茎,断面渗出乳白汁液,"当年我爹说过,急火猛攻不如文火慢炖,好药材都是时辰堆出来的。"

墙角垒着十几个竹篾筐,分别装着黑豆、黄精、茯苓等辅料,这些看似普通的配料,实则暗藏何家百年传承的配伍玄机。"黑豆要选立冬当天收的,黄精得用蜜炙九遍......"何家媳妇一边往陶缸里码放药材,一边念叨着口诀,九层桑木屉层层叠起,底下铜锅煮着山泉水,这般古法炮制要耗时整整九天九夜。

药香里的生死抉择

2003年那场暴雨,差点冲垮了这个百年药坊,何守仁至今记得父亲冒雨抢收药材的身影,老人最终因肺炎倒在了晒药场,临终前他把浸透药香的笔记本交到儿子手上:"记着,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。"

这场变故反倒让何家悟出了新路子,守着祖传配方的同时,何守仁带着团队跑科研机构,搞出了真空低温烘干技术。"老法子没说不好,但时代变了,总得让年轻人喝得起中药。"如今药房里既有古法炮制的精品,也有独立包装的速溶颗粒,柜台上还摆着何首乌洗发水、护发素这些新品。

直播间里的白发匠人

"家人们看这颜色!正宗的何首乌粉应该是墨绿带金丝......"傍晚时分,何家孙女何苗苗准时坐在镜头前,背景里忽隐忽现的紫砂罐和捣药杵,比任何布景都更能抓人眼球,这个毕业于中医药大学的姑娘,愣是把直播间变成了科普课堂,边熬制膏方边讲解"肝肾同源"的道理。

有次遇到质疑者说"你们就是卖情怀",何苗苗当场切开新鲜何首乌,对着镜头展示蚁穴般的云锦花纹:"这才是野生药材该有的纹理,大棚种的可养不出这纹路。"说完抓起块生首乌嚼给观众看,苦涩表情逗乐了弹幕,也让大家记住了这个敢吃直播的中药世家。

药匣子里的城市情缘

上海白领小林第一次走进何家药铺,是被柜面上的檀木药匣吸引,掀开雕花盖板,三层抽屉分别放着不同年份的何首乌制品。"头层是即食膏方,适合急救;中层是三年陈酿,日常滋补;底层十年老货,专治顽疾。"掌柜的解说让小林开了眼界,更没想到这些装药材的盒子,竟是用祖传造船用的榫卯工艺打造。

现在每逢节气,都有快递货车停在何家大院门口,那些装着真空封装何首乌的包裹,带着山林气息奔赴全国各地,有位香港客商连续十年订购他们家的"冬至首乌丸",说是给坐月子的儿媳补气血比燕窝管用。

灶台上的传承密码

冬至这天,何家厨房又架起了三尺高的铜锅,二十出头的侄孙何小勇跟着曾叔学炒药,滚烫的铁锅把少年的脸映得通红。"手腕要抖起来,就像摇元宵似的!"老师傅说着往事,"你太爷爷当年就是靠这手绝活,在南洋博览会上捧回过金奖。"

案板上摊着泛黄的《何氏药典》,页脚还粘着干枯的益母草,最新添进去的手写字迹记录着:2023年试种林下仿野生何首乌成功,亩产突破800斤,窗外飘来糖炒栗子的香气,混着药香在青砖院里打着旋儿,恍惚间与百年前那个煎药的黄昏重叠。

暮色四合时,何守仁照例巡视晾药场,指尖抚过渐渐收干的何首乌,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"药材是天地喂饱的,药工是良心撑着的。"远处传来高铁划破夜空的声响,这位头发花白的掌门人笑了——祖辈们挑着箩筐走不出的大山,如今正把药香送往千万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