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脑袋晕乎乎的?走路像踩棉花,转头就天旋地转?别急着吃西药,咱们先唠唠中医调理头昏的那些门道,这些年给不少患者开过方子,发现只要找准病因,中药调理头昏真有两把刷子,今天就带大家揭开那些藏在医馆里的经典药方,学会这几招让你少花冤枉钱!
头昏不是病,背后藏着5个"隐形杀手" 上个月隔壁王婶总说头晕,去市医院查了CT验了血啥毛病没有,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医眼里最常见,咱们老百姓常说的"头昏",在老中医的脉案本上可大有讲究:
-
肝阳上亢型(最多见) 特点:头晕伴随头胀、脸红脖子粗,像顶着个火炉子,这类人脾气急,晚上容易失眠,去年有个出租车司机就是这样,开夜班时总感觉车都在晃,后来用天麻钩藤饮加减,两周就见效。
-
气血不足型 表现:蹲下起身眼前发黑,整天犯困没精神,张大姐就是典型例子,每天喝黄芪当归茶,配合八珍汤调理,现在爬楼梯都不喘了。
-
痰湿阻滞型 特征:头像裹着湿毛巾,喉咙总有痰,公司小刘常年应酬喝酒,这种体质最常见,给他开了半夏白术天麻汤,特别叮嘱戒掉冰饮料,三个月瘦了15斤头晕也好了。
-
肾虚精亏型 症状: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遇到这种要找熟地、山萸肉这些补肾药材,记得那个总熬夜的程序员小伙吗?吃了两个月六味地黄丸改良方,终于不扶着墙走路了。
-
外感风邪型 情况:感冒后遗症头晕,怕风吹,这种简单,川芎茶调散很管用,就像上周淋雨的小李,喝了两天姜糖水配着药粉,第三天就能正常上班了。
祖传药方大揭秘,这些搭配记住了! 说几个门诊常用的经典方子,都是经过几代人验证的:
▶天麻钩藤饮改良版 天麻15克+钩藤12克(后下)+石决明20克+杜仲10克+桑寄生15克 特别适合高血压头晕,加3片生姜煎煮,早晚饭后温服,注意钩藤别久煎,煮沸5分钟再下。
▶归脾汤加强版 黄芪30克+党参15克+白术12克+龙眼肉10克+酸枣仁15克 适合贫血头晕,建议加红枣6颗、红糖1块同煮,上班族可以做成膏方,每天一勺冲水喝。
▶半夏白术天麻汤 法半夏9克+白术12克+天麻10克+茯苓15克+陈皮6克 痰湿重的人必备,搭配炒薏米30克煮水代茶饮,记得忌口冰淇淋、螃蟹这些寒凉食物。
抓药有诀窍,这些雷区千万别踩! 很多人拿着方子乱吃药,结果越吃越糟,这里提醒大家:
-
辨证比吃药更重要 去年有个小伙子自己买天麻炖鸡,结果拉肚子进急诊,他明明是脾胃虚寒,天麻性凉不适合单独用,所以一定要找大夫摸脉看舌苔。
-
药材质量要把关 市面上天麻分野生和种植,价格差十倍,教大家个小窍门:真天麻表面有"肚脐眼",闻着有股马尿味,买党参记得选山西产的,切片后有菊花心。
-
煎药方法有讲究 治头晕的药多含挥发成分,建议用砂锅冷水浸泡30分钟,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煎20分钟,解表药(如薄荷)要后下,补药(如人参)要久煎。
日常调理做好这5件小事 光吃药不改变习惯等于白搭,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要用起来:
-
梳头养生法 每天早中晚用牛角梳梳头200下,重点梳头顶百会穴,坚持一个月,你会发现头晕发作次数少了。
-
菊花枕疗法 秋天收集杭白菊晒干做枕头,清热明目还助眠,注意每隔半个月要晒太阳去潮气。
-
踮脚功 每天晨起垫脚尖30次,刺激足底涌泉穴,这个方法最适合久坐办公的低头族。
-
食疗三方
- 肝阳上亢:芹菜汁+旱莲草煮鸡蛋
- 气血不足:小米粥+桂圆红枣羹
- 痰湿重:冬瓜薏米汤+陈皮山楂茶
情绪管理 头昏和心情关系大着呢!教大家一个拍胆经的方法:每天敲打大腿外侧(裤缝位置),从屁股到膝盖,早晚各50下,疏肝利胆特别好。
最后叨叨一句:中药调理头昏贵在坚持,一般要吃满一个月才能看到效果,如果连吃三天就没耐心,不如直接去挂点滴,还有那些说"偏方治大病"的网传药方,建议大家慎之又慎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就像指纹一样独一无二,要是实在拿不准,记住某音上那些穿汉服的"神医"九成不靠谱,正经中医院挂号也就几十块钱,这才是最保险的法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