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圈刷屏的白色块状中药图片,竟是养生界隐形大佬?这5种药材你绝对用过!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1 0
A⁺AA⁻

“妈,这白花花的方块是啥?”
前几天朋友发了张图,配文“中药界的小蛋糕”,我点开一看——乳白色的小块整齐码在布袋里,像极了甜品店里的手工奶酪,评论区瞬间炸锅:“这是茯苓糕吗?”“能吃吗?”“炖汤放这块会不会拉丝?”

其实这种白色块状中药,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家里药箱的“常驻嘉宾”,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些“白胖子”的真面目,看完你会发现,它们可比网红甜品实用多了!


白色块状中药“全家福”

先上结论:朋友圈常见的白色块状中药,八成是茯苓、白芍、白术、白芷、浙贝母这几位“白家族”成员,别看它们长得像,本事可大着呢!

  1. 茯苓——养生界的“老戏骨”

    • 长相:像被压扁的软白糖,断面带纤维感,凑近闻有淡淡薯香。
    • 隐藏技能:煲汤时丢两块,湿气重的人喝完浑身轻松;磨成粉做茯苓糕,慈禧同款养颜零食。
    • 冷知识:古人认为茯苓是松树的“魂魄”,挖出来要立马晒干,否则会“化水消失”(试试放冰箱会不会复活?)
  2. 白芍——痛经女孩的“止痛开关”

    • 长相:比普通冰糖块更扎实,掰开后断面像大理石纹,泛着微黄。
    • 隐藏技能:四物汤里缺它就不灵!炖乌鸡时加两片,脸色苍白的女生喝一周,朋友圈自拍都敢关掉滤镜。
    • 翻车警告:别直接嚼!苦到怀疑人生,煮过才能激发它的温柔。
  3. 白术——脾虚星人的“充电宝”

    • 长相:像被压扁的蒜瓣,晒干后表面有细皱纹,脆得像薯片。
    • 隐藏技能:炒山药时加一点,脾胃虚弱的人连吃三天,马桶都会告诉你“消化变好了”。
    • 暗黑用法:研磨成粉混在面膜里,黄皮姐妹亲测美白效果堪比千元精华。

白色块状vs深色块状:中药里的“肤色歧视”?

总有人觉得“颜色越深越补”,实则大错特错!白色药材专攻祛湿、润肺、养肤,而黑色药材(如熟地黄)更擅长滋阴补血,举个例子:

  • 湿气重(舌苔厚腻):抱紧茯苓、白术大腿,煮粥炖汤随便造。
  • 熬夜脸黄(肝郁气滞):白芍+玫瑰花泡茶,喝出透亮水光肌。
  • 肺燥咳嗽(干咳无痰):川贝母(白色)炖雪梨,比止咳糖浆更温和。

划重点:白色药材性平偏凉,体质虚寒的人(怕冷、手脚冰凉)要少吃,搭配红枣、生姜能中和寒性。


药店老板不会说的“辨白秘籍”

别以为白色块状中药长得都一样!学会这几招,从此告别买错药:

  1. 看断面

    • 茯苓:纤维明显,像撕开的棉花糖。
    • 白芍:有放射状纹理,类似大理石。
    • 浙贝母(土黄色那块):表面光滑,捏起来硬如石头。
  2. 闻气味

    • 白术:浓郁的苍术香(类似艾草),放久了会变淡。
    • 白芷:薄荷+当归的混合味,鼻炎患者闻着超上瘾。
  3. 试手感

    • 真茯苓轻如泡沫,假货(可能是淀粉做的)沉甸甸。
    • 优质白芍掰开时会粘手(含黏液质),劣质品干脆像木头。

白色块状中药的“现代玩法”

别再只会炖汤!这些“白胖子”还能这么玩:

  • 茯苓:打粉掺在面粉里做馒头,早餐吃出高级感。
  • 白芍:煮水泡脚,改善足跟干裂(比护脚霜管用)。
  • 白术:泡在白酒里,一个月后擦湿疹部位(皮肤病救星)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