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最近总看见有人拿桂圆煮汤煲糖水,我妈说这是中药得谨慎吃,可水果店老板又说这是普通水果,这桂圆到底算不算中药啊?"闺蜜捧着保温杯里的桂圆红枣茶,一脸困惑地问我,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问住了,毕竟咱们从小吃到大的桂圆,突然被赋予"中药"的标签,总觉得哪里怪怪的。
要说清这事,得先看看桂圆的"前世今生",这个外壳粗糙、内里晶莹的果子,在古代可是贡品级的存在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给它立了档案,明明白白写着:"龙眼味甘,开胃益脾,补虚长智",您瞧,"龙眼"就是桂圆的雅称,这名字自带古风,倒像是中药铺子里该有的架势。
不过别被名字唬住,桂圆本质上就是东南沿海特产的水果,每年夏天满树金黄的时候,直接剥壳生吃,清甜的汁水混着软糯的果肉,跟荔枝倒是表兄弟,可要是晒干制成"龙眼干",立马摇身一变成了中药材,就像新鲜百合是蔬菜,烘干后就成了中药里的"百合",这身份转换全看怎么处理。
说到药用价值,桂圆肉可是实打实的"补血圣品",记得去年探望产后的表姐,她床头就摆着护士叮嘱的桂圆红糖水,中医说它"补益心脾,养血安神",特别适合熬夜党、姨妈期女性和体虚老人,我奶奶就有个宝贝罐子,里面泡着桂圆枸杞酒,说是每天喝一小盅能暖身子。
但您要当它是普通水果可就小看它了,老中医开方子时,"龙眼肉"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名,就拿经典的归脾汤来说,桂圆肉配着黄芪、当归、酸枣仁,专门对付失眠健忘,我同事天天对着电脑熬通宵,包里总揣着桂圆红枣茶,说是能缓解眼疲劳,这不就是中药食疗么?
不过现代人讲究科学,总爱问"有没有临床数据",前阵子看到《中华药典》把桂圆肉收录进去,明确写着含葡萄糖、蔗糖、维生素A、B族,还有难得的烟酸,最神奇的是它的铁含量,每百克高达4.4毫克,难怪被称作"天然补血丸",但要注意,这铁元素是非血红素铁,得搭配维生素C才能更好吸收,所以炖汤时加个橙子最妙。
说到吃法,那可真是花样百出,广东人煲汤必放几颗桂圆,说是"正气水"能祛湿气,福州的小伙伴们冬天爱煮桂圆糯米饭,热气蒸腾时加点红糖,香得直冒汗,我最服的是闺蜜妈妈的秘方:把桂圆肉塞进鹌鹑蛋里蒸熟,说是"龙凤呈祥"补气血,虽然卖相奇怪但确实好吃。
当然啦,再好的东西也有讲究,中医常说"痰湿体质"要少吃,就像潮湿的木头点不燃火,这时候吃桂圆反而腻得慌,我试过每天当零食吃半斤,结果牙龈肿痛嗓子冒烟,这才懂了"过犹不及"的道理,建议每天吃10-15颗就够了,最好是上午吃,借着阳气消化吸收。
现在市面上的桂圆分两种,水果摊卖的潮汕桂圆个头圆润汁水足,药店卖的博白桂圆肉厚核小更适合煲汤,有意思的是,同一棵树结的果子,新鲜时算水果,晒干后归中药,这身份切换全看处理方式,就像葡萄新鲜吃是水果,酿成葡萄酒就成了饮品,本质还是那个东西。
最近发现个新趋势,年轻人开始用桂圆玩创意,有人把桂圆干捣碎加进酸奶里,有人用桂圆壳泡茶治耳鸣,还有网红用桂圆红糖做手工皂,看来不管是不是中药,只要会吃,这小小的果子总能变出花样来,下次再看见玻璃罐里的桂圆蜜饯,您可别再说这只是零食了——人家可是正经的药食同源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