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街坊说"十人九胃",我琢磨着这话真不假,上个月隔壁王婶又犯胃疼,捂着肚子直哆嗦,我突然想起奶奶留下的中药外敷方子,这法子不用煎药不用喝苦汤,贴一贴就能缓解,倒让我想起小时候见她给爷爷调药的场景,今儿就把压箱底的方子整理出来,都是实打实的老中医智慧。
咱们先说说这外敷的妙处,您看现在年轻人爱喝冰奶茶,中年人应酬喝酒,老年人吃饭没准点,把胃折腾坏了就晓得难受,西药治胃病容易反复,中药内服又嫌苦,其实古人早就想到招了——外敷,通过肚脐(神阙穴)或者胃部反射区渗透药力,既不伤肝脾,又能直达病灶,就像给生锈的门轴抹油,慢慢调养着就顺溜了。
第一个方子最是经典,我称之为"暖胃三宝贴",取公丁香15克、肉桂10克、荜茇10克,这三味药都是温中散寒的高手,磨成细粉后加生姜汁调成糊,睡前取黄豆大一团放在胶布上,对准肚脐贴上,第二天起床你会发现,那种胀气打嗝的症状明显减轻,记得去年公司小陈连着加班半个月,胃疼得直不起腰,用了这个方法三天就能吃碗热粥了。
要说急症止痛,还得数"胡椒艾叶包",白胡椒9克、艾叶30克,两样炒热装布袋里,温度稍降就敷在胃脘部,这法子专治受凉引起的绞痛,敷上去十分钟,你会感觉肚子里有股热气化开寒冰,我们老家有个出租车司机师傅,常年饿一顿饱一顿落下病根,现在车里常备这个热敷包,他说比吃止痛药还快。
对付反酸烧心,我推荐"瓦楞子栀子膏",瓦楞子(煅)30克、生栀子15克,打粉后用黄酒调成泥状,每天早晚饭前两小时,捏成薄饼贴在剑突下(就是胸骨底下那块),瓦楞子能制酸止痛,栀子清热泻火,两者搭配就像给冒火的锅炉浇凉水,超市张阿姨用了这个方子,说现在终于敢吃糯米团子了。
慢性胃炎患者最适合"姜萸二香散",生姜200克、吴茱萸50克、小茴香30克、香附20克,全部晒干碾碎,每次取30克药粉,加蜂蜜调成丸子,用纱布裹着贴中脘穴(肚脐上四指处),这方子妙在既能温中又能行气,特别适合那些吃饱了就胀、老是嗳气的毛病,我表叔用了两个月,现在能吃三大碗米饭了。
说到药膳外敷,不得不提"二芽消食贴",谷芽、麦芽各60克,山楂40克,莱菔子30克,混合后装棉布袋,看电视时当靠垫用,或者微波炉加热后敷在胃部,这组合专门对付消化不良,尤其适合过年过节吃撑了的时候,记得要封好口,不然满屋子都是焦香味,馋得人直流口水。
最后说个四季皆宜的"通用养护方",党参、黄芪、白术各等份,研成细末装瓶备用,每晚用黄酒调成糊,搓成小丸贴在内关穴(手腕横纹上三指处),这三个穴位是养胃要穴,长期坚持能增强脾胃功能,我那上中学的侄子学业压力大,胃口不好,坚持贴了半年,现在长得比我还高半头。
不过咱也得说清楚,这些外敷方子虽好,有几个注意事项千万记住:皮肤敏感的人要先试敏,孕妇和小孩要问过大夫,敷药时间别超过8小时,起红疹要立即停用,最关键的是,这些只能锦上添花,真要是胃出血、黑便这些急症,还是得赶紧去医院。
平时保养胃可不能光靠膏药,饮食上要学学古人"早饭皇帝午饭大臣晚饭乞丐",晚上过了七点就别再进食,情绪也重要,您看那爱生气的林妹妹,最后不就咳血了么?咱们普通人虽然不至于如此,但天天焦虑烦躁,胃黏膜也跟着受罪,抽空按按足三里,饭后百步走,比吃什么补药都强。
这些年收集的方子都用红笔记在小本子上,哪天整理出来够开间养生馆了,说到底,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宝,关键得会用,您要是也有多年老胃病,不妨试试这些外敷古方,说不定从此告别止痛片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