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抓中药时发现,药方里的猪苓总是断货,跑去问老中医才知道,原来这味专治水湿的药材产量不大,遇上雨季潮湿期需求量暴涨,药房经常闹"饥荒"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箱里,能替代猪苓的宝贝多着呢!今天就带大家认识5位"祛湿界"的实力派选手,个个都是药店能买到的平价好药。
茯苓——千年祛湿王者的平替首选 要说最像猪苓的"接班人",非茯苓莫属,这俩都是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,只不过猪苓爱长在枫树根旁,茯苓却跟松树根缠绵,老药工告诉我个窍门:选茯苓要挑断面粘牙的,这种糯性足的才是道地云南产,别看它价格比猪苓亲民一半,利水渗湿的本事可不含糊,关键是还有健脾安神的附加技能。
去年梅雨季我试过个偏方:用茯苓30克煮鲫鱼汤,连喝三天,原本沉重的小腿水肿消了大半,晚上起夜次数也从三四次减到一次,隔壁王婶用来治头晕失眠,把茯苓打粉掺在小米粥里,说效果比吃安定强多了,不过要注意,肾虚尿频的要少吃,毕竟利水太过会伤阴。
泽泻——六味地黄丸里的隐形功臣 这味长得像迷你洋葱的药材,可是补肾名方里的常客,它排湿的功夫比猪苓更猛,尤其擅长清理下焦湿热,记得有次帮邻居阿姨找痛风偏方,老中医就开了泽泻60克煮水代茶,说是能冲走关节里的尿酸结晶,那阿姨连喝一周,肿得像馒头的脚脖子还真消下去了。
泽泻性子有点燥,脾胃虚弱的人最好配点白术,我见过有人用它治高血压,配上决明子、山楂,说能有效把水湿导致的假性血压降下来,但千万别长期单吃,《本草纲目》早警告过:"久服令人眼昏",每天10克内才安全。
薏苡仁——广东人煲汤离不开的祛湿豆 说到祛湿,谁能绕过这颗不起眼的小红豆?虽然药典把它归为健脾类,但祛湿功力完全不输菌类药材,关键它还是全能型选手,既能熬粥煮水,又能炒熟当零食吃,去年我去湿疹,皮肤科医生开的方子里就有生薏米50克,配合赤小豆、芡实,早晚喝一碗,痒得钻心的红疹一周就褪干净了。
不过生薏米性凉,体寒的人吃了容易肚子疼,我妈就改成炒薏米泡茶,锅里不放油干锅炒到微黄,每天抓一把泡开水,她说这样既祛湿又不伤胃,连着喝半个月,晨僵的老寒腿都轻松不少,但要提醒孕妇别碰,这玩意儿有活血成分。
冬瓜皮——厨房边角料竟是祛湿高手 每次削冬瓜总习惯把皮扔掉?那你可亏大了!这层青霜其实是中药铺里的抢手货,新鲜冬瓜皮晒干后,利水作用比冬瓜肉强三倍,我奶奶治浮肿有个土方:把冬瓜皮炒炭存性,研成细末敷在肚脐上,胶带固定睡一夜,第二天尿量明显增多。
菜市场买冬瓜时,记得挑带霜的厚皮品种,自己晒不干的话,中药店也有卖饮片,夏天用30克煮水当茶喝,加几颗乌梅调味,既能防暑湿又不会太寒凉,不过肾病患者要慎用,它排钾功能太强容易电解质紊乱。
玉米须——被丢掉的利尿黄金 下次啃玉米别再甩胡子了!这玩意可是隐藏的祛湿大神,新鲜玉米须煮水治肾炎水肿,老中医都说是"天然速尿剂",我同事产后水肿,不敢吃药怕影响哺乳,天天用一大把玉米须煮浓茶,两周后鞋子从42码变回39码。
收干后的玉米须作用更持久,中药店卖的多是当年新货,用它配蒲公英煎水,对付夏季热感冒引起的肢体酸重特别灵验,但注意低血糖者少喝,利尿过猛容易头晕,最好的搭配是加几颗红枣,既能护胃又补气血。
这些平替药材虽然各有妙处,但使用时也有讲究,比如茯苓适合脾虚湿盛,泽泻主攻下焦湿热,薏米侧重皮肤湿气,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症状选2-3味搭配,剂量控制在15-30克之间,最重要的是,任何祛湿方连续吃超过两周,都要停几天给身体缓冲期,毕竟药物再温良,终究不如人体自愈力靠谱,下次再去药房抓不到猪苓,不妨试试这些藏在身边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