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!这中药柜最底层抽屉里长的像树根的东西是什么?"小时候帮外婆整理药箱时,总被那些灰扑扑的块状药材勾起好奇心,后来跟着老中医爷爷采药才懂,这些埋在土里默默吸收天地精华的块根类中药,才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养生智慧。
啥是块根类中药? 块根可不是普通的草根,就像红薯会在地下长出膨大块根储存营养,中药材里也有这样神奇的存在,它们通常呈不规则块状,表面有皱纹或瘤状突起,断面能看到特有的筋脉纹路,老药工常说"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",这些深埋地底的宝贝要经过四季轮回才能成型。
厨房里常见的养生高手
-
山药(温补脾胃的白人参) 菜市场3块钱一斤的铁棍山药,可是药食同源的经典,老家院子里种的山药蛋,蒸着吃绵密香甜,煮粥能化解积食,记得小时候咳嗽,奶奶总会把山药切厚片拌蜂蜜蒸熟,比止咳糖浆还管用,不过要选河南焦作的铁棍山药,表皮带锈斑的反而更正宗。
-
何首乌(乌发养颜的月光宝盒) 菜场卖中药材的角落总摆着黑亮的制首乌,以前宿舍有个女生天天用首乌粉泡水喝,半年后头发真从枯黄变亮了,但爷爷总叮嘱要用炮制过的,野生生首乌含有蒽醌类物质,直接吃可能伤肝,现在超市卖的八宝粥里常有小块首乌,配着黑豆红枣煮特别香。
-
甘草(调和百味的外交家) 家里炖羊肉必放两片甘草,既能解腥还能中和香料的热性,药店买的复方甘草片其实是提炼过的,真正的乌拉尔甘草嚼起来甘甜沁凉,不过高血压患者要少吃,它会让钠滞留在体内,去年感冒喉咙痛,用甘草片泡水加薄荷,效果比含片还好。
藏在偏方里的救命疙瘩
-
口腔溃疡救星——生地黄 清明回老家挖野菜,表弟嘴角起泡疼得直咧嘴,舅妈从菜园挖出个沾满泥巴的地黄,切片贴在溃疡处,这种鲜生地清热凉血的效果,比药店买的干制品猛多了,不过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,弄不好会拉肚子。
-
熬夜护肝必备——五味子 互联网公司加班季,同事都在保温杯里泡五味子,这种北五味酸甜交织的味道很特别,配上枸杞能缓解眼睛干涩,但东北来的张叔说过,新鲜五味子泡酒才有劲,不过他那自酿的深红色药酒我们都不敢随便喝。
使用块根中药的门道
-
认准"丑小鸭"原则 别嫌弃药材长得丑,真正野生的党参表面有狮子盘头般的环纹,家种的则光滑得很,前年在青海挖的红景天,晒干后皱巴巴像树皮,但抗高原反应确实管用。
-
炮制方法差之毫厘 药店买黄芪时发现有的切得薄如纸,有的厚实如硬币,老药师说补气要用蜜炙黄芪,利水消肿则选生黄芪,去年试着用白酒闷润当归,结果炒出的当归炭苦得没法喝。
-
搭配禁忌要记牢 邻居王婶总爱用半夏炖肉,被中医爷爷撞见急得直跺脚,块根类中药很多含生物碱,不能随便和葱姜蒜同煮,就像附子要先把毒性熬掉再加甘草,这些规矩可马虎不得。
现代生活新玩法 现在年轻人流行用中药材做奶茶,试过在红茶里加石斛汁,清凉回甘特别适合熬夜后喝,某宝买的冻干太子参片,泡在柠檬水里当提神饮料,比功能饮料健康多了,不过要控制量,毕竟《本草纲目》写着人参不可滥用。
这些年看着外婆用砂锅慢火煎药,渐渐明白为什么古人要把药材埋在土里,这些块根类中药就像大地窖藏的陈年老酒,越往下扎根越能汲取土地的力量,下次去中药房,不妨仔细看看那些不起眼的块根,说不定你熟悉的养生茶饮里就有它们的身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