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哟!"昨天下楼扔垃圾崴了脚,整条腿肿得像馒头,邻居张叔瞧见我一瘸一拐,从冰箱里掏出个冰袋,又翻出个油纸包:"这是祖传的跌打散,比你那个破冰袋管用多了!"别说,抹上凉丝丝的草药粉,当天疼劲儿就消大半,今儿咱就来唠唠这些藏在民间的外敷伤科中药,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!
跌打损伤为何偏爱中药外敷?
现在人闪了腰、崴了脚,第一反应是喷云南白药,其实在中医眼里,这顶多算"入门级"处理,真正懂行的老师傅都会说:"内服不如外敷,西药不如中药",为啥?中药外敷讲究"透皮给药",药物直接渗透到病灶,不像口服药还要经过肠胃折腾,就拿最常见的活血散瘀来说,当归、川芎这些药材碾成细末,调成糊状往伤处一敷,药效直奔经络,比吃十重保健品都管用。
居家必备的五大外敷中药
-
红花:藏红花太金贵,普通红花正合适,这玩意儿真是妇科圣手,但对付扭伤也是一把好手,记得去年我妈跳广场舞闪了腰,我把红花泡高度白酒,拿棉布蘸着擦了三天,淤血散得比广场舞队伍解散还快。
-
乳香+没药:这对CP堪称中药界的"太极生力丹",乳香偏温补,没药主散瘀,两者1:1混合,加黄酒调成泥状,专治各种陈年旧伤,我们村王屠户被猪拱了腿,就是靠这配方半个月下地干活。
-
三七粉:药店里卖得死贵的三七片,其实磨成粉外敷才是王道,前阵子我打篮球抢篮板摔了膝盖,教练塞给我个小布包,说是文山三七粉,撒在伤口上不过五分钟,血都不流了,第二天结痂速度堪比502胶水。
-
栀子+大黄:这俩看着像是泻火药,外敷却是消肿神器,去年我爸装修砸到脚趾,肿得像个紫萝卜,我把两味药捣碎拌蜂蜜,给他敷了两层纱布,当天夜里就不跳着疼了。
-
接骨木:听名字就知道是接骨头的,隔壁开货车的李哥翻车断了肋骨,医院包扎完偷偷敷这个,他说刚贴上那会儿刺挠得直哆嗦,但三天下床不喘气,比吃钙片带劲多了。
祖传秘方的正确打开方式
别以为抓把草药往身上糊就行,外敷中药讲究可多了,先说剂型选择:新鲜药材捣烂敷叫"湿敷",适合急性期;晒干碾粉调酒叫"干敷",多用于慢性损伤,像手腕腱鞘炎这种老毛病,就得用陈年艾绒混生姜汁,装布袋里微波炉叮热了敷。
调配比例也有门道,一般活血化瘀类药材(如桃仁、赤芍)占60%,止痛类(如延胡索、两面针)占30%,剩下的10%放透皮剂(比如冰片、樟脑),记住要现配现用,搁久了药效跑光光,有次我想偷懒多做点存冰箱,结果两周后拿出来跟泥浆似的,差点把我弟脚踝捂出痱子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!
-
过敏测试:别学我表弟,第一次用祖传药膏兴奋得满腿抹,结果半夜痒得把皮肤抓出血印子,现在都知道先在耳后试半小时,发红起疹立马停。
-
禁忌部位:眼睛、黏膜、破皮伤口千万别乱敷,去年我舅妈腰痛贴膏药,结果把肚脐眼给盖住了,当晚拉稀拉得差点住院。
-
特殊人群:孕妇看见活血化瘀的中药要绕道走!我闺蜜怀孕五个月闪了腰,硬是被婆婆按着敷了田七粉,吓得去医院保胎。
-
时间控制:不是敷越久越好,一般急性损伤敷4-6小时,慢性劳损每天最多两次,有次我逞强给爷爷敷风湿膏,结果揭下来皮肤皱得像泡水信玄。
现代人的中药外敷新玩法
现在中医院都在搞创新,把传统药膏做成凝胶、贴剂,像我常用的那个活络油,其实是医院制剂室把川乌、草乌提取物装进滚珠瓶,随身带着特别方便,还有那种自发热药包,里面是当归、细辛混合炭化层,冬天敷肩膀比暖宝宝还舒服。
不过最绝的还是我们村老中医的"三伏贴",每年最热那几天,他把麝香、丁香混在姜汁里,给老寒腿患者贴穴位,说来也神,连贴三年,我二伯的膝盖现在比天气预报还准,一到雨天都不疼了。
[温馨提示]本文仅供养生参考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,如果出现红肿热痛加剧、皮肤溃烂等情况,请及时就医,毕竟咱们讲的是辅助治疗,真骨折了还得去医院拍片子!
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,我特意去翻了黄历——宜动土忌安床,不过该说的都说清楚了,从选药到避坑,全是拿身边人试过的教训换来的经验,下次再有人受伤,别光想着买日本膏药,翻翻家里抽屉,说不定祖辈留下的小纸包里就藏着治病良方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