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中葵子和苘麻子是同一种药吗?老中医说分明!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大夫,这方子里的中葵子是不是就是苘麻子啊?"要说这俩名字还真像亲戚,都带个"麻"字旁,可真要细究起来,那差别可就大了去了,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这对"孪生兄弟",看看中药房里到底藏着什么门道。

药房柜台前的"罗生门" 前些日子我去同仁堂抓药,正赶上有个大姐跟抓药师掰扯:"我这方子写着中葵子,你们给的苘麻子对不对?"抓药师笑着解释半天,大姐还是一头雾水,其实这种情况在中药房挺常见,好多患者都被这俩名字搞迷糊了,要我说啊,这就像双胞胎穿错衣服,看着像却不是一回事。

老祖宗留下的命名玄机 咱们先刨根问底,"中葵子"这名字其实是个误会,正儿八经的药典里写的是"冬葵子",《本草纲目》里明明白白记着:"冬葵子乃葵菜之籽",这葵菜就是以前家家户户种的冬寒菜,叶子能吃,籽能入药,至于为啥变成"中葵子",估计是有些地方口音传歪了,或是手民刻版时的笔误。

再说苘麻子,这货可是正儿八经的锦葵科苘麻的种子,您要是在农村待过,肯定见过这玩意儿——枝丫上挂满圆球球,跟小灯笼似的,不过可别被它憨厚的外表骗了,人家在中药里可是有正经名分的。

药铺掌柜的鉴别手册 老药工都知道,看种子最能分真假,冬葵子个头小,扁扁的像绿豆,表面发棕褐色,拿手里搓会掉皮,苘麻子可圆润多了,黑得发亮,跟小芝麻似的,最绝的是泡水试,冬葵子一泡就胀开,苘麻子能浮两天不带沉的。

药效大不同,千万别混用 虽说都是锦葵科,但这俩药的脾气差挺多,冬葵子性味甘寒,最擅长滑肠通便,就像肠道里的润滑油,老便秘的用它煮粥,保管第二天顺畅得不行,苘麻子偏苦平,主要管止咳平喘,遇上老慢支、百日咳,配点杏仁石膏效果杠杠的。

古籍里的那些讲究 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把冬葵子列在上品,说它能"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",李时珍还特别提醒,这籽得"微炒研碎"才见效,苘麻子倒是宋以后才入药,《救荒本草》里说它"荒年可磨粉充饥",可见古人既当它是药又当它是粮。

现代研究的门道 现在实验室里一测更明白:冬葵子含黏液质、脂肪油,难怪通便效果好,苘麻子倒是含酚类物质多,抗菌消炎有一手,有意思的是,俩药都含氨基酸,但种类不太一样,这大概就是药效差异的玄机。

药店里的糊涂账 说实话,现在确实有些药房图省事,把俩药混着用,去年我就听说有位大爷本该用冬葵子治便秘,结果抓了苘麻子,结果咳了半个月还没通便,所以说看病抓药这事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,千万得瞪大眼睛。

厨房里的妙用 不过话说回来,俩药都能当食材,冬葵子煮粥放点红糖,月子婆喝着下奶快,苘麻子炒熟磨粉,掺在面粉里烙饼,香得很,就是得记住:入药一个样,入口可两码事。

老中医的压箱底忠告 我师父常说:"用药如用兵,认得准才能打得赢。"他那个泛黄的处方笺上,"冬葵子"三个字永远写得端正,每次带徒弟抓药,都要念叨三遍:"看仔细喽,别把苘麻子当葵子!"

教你几招辨真伪 最后教大家几个笨办法:闻着臭的是苘麻子(有点像青草混着铁锈味),没味的是冬葵子;放嘴里嚼,粘牙的是冬葵子,发涩的是苘麻子;拿纸一擦,掉色的是冬葵子,不留痕的是苘麻子。

写这么多,其实就是想说:中药房里的学问都在细节里,别看名字差不多,功效差万里,下次抓药可得盯紧了,别让"双胞胎"换了您的药方,毕竟吃药不是吃糖豆,对症才能保平安!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