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中原杏林摇篮—河南省云阳中医中药学校深度揭秘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7 0
A⁺AA⁻

"闺女,学医就到云阳去!"这句话在河南中医圈里口口相传了三十多年,位于伏牛山麓的河南省云阳中医中药学校,最近又到了一年一度药材飘香的季节,穿过挂着"河南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"牌匾的校门,教学楼前正在晾晒的四大怀药标本,空气中浮动的艾草清香,都在诉说着这所老牌中医药中专的独特气质。

走进实训楼,二楼炮制实训室里蒸腾着水雾。"这是今天第三批来观摩的家长团。"实训主任李老师擦着额头的汗笑道,指着学生们正在操作的蜜炙甘草演示台,透过玻璃窗能看到,穿白大褂的孩子们手法娴熟地控制着炒药锅的温度,金黄色的蜜汁均匀裹着药片,这是该校"豫派炮制技艺"非遗传承课的日常,墙角摞着的《中药炮制规范》教材已经被翻得卷边,书页间还夹着几代学子的课堂笔记。

在占地200亩的校园里转悠,最打眼的是随处可见的"百草园",当归、连翘、冬凌草在分类苗圃里疯长,几个学生正蹲在丹参丛里记录数据。"这些都是我们'识药认药'必修课的活教材。"护理专业王同学捧着标本夹,里面夹着刚刚采摘的紫苏叶,"每周两次实践课,校长带着我们辨药性,老师傅教采收时节,比闷头背书强百倍。"

拐过回廊,中药调剂实训室传来此起彼伏的算盘声,十几张实木调剂台上,青花瓷罐里装着各色饮片,学生们戴着口罩,手指在戥子上翻飞。"三克砂仁,五克陈皮......"随着唱方声落下,一服配好的安神茶已经包好,这种传承百年的"前堂后坊"教学模式,让该校毕业生在药房实习时常常被误认为是老师傅。

走到图书馆顶层,整面墙的中医药古籍影印本泛着岁月的黄,98届校友张大夫特意回来捐赠的《云阳民间验方集》,书页间还留着当年抄方时的铅笔批注,图书管理员指着玻璃展柜里的泛黄试卷说:"这是我们保存最好的1986年中医士资格考试真题,现在看起来简单的辨证题,当年可是难倒了不少下乡赤脚医生。"

临近放学,操场边的"杏林驿站"开始飘出药膳香味,这个由师生共同经营的中医养生食堂,每天中午都会推出应季药膳,今天黑板上写着"茯苓栗子煲鸡汤",排队的学生里不乏拿着手机拍菜谱的新生。"在学校待了三年,回家过年都养成带养生茶配方的习惯。"中药制药专业的小刘笑着展示手机里存的"春季养肝茶饮"电子笔记。

在校史馆转了一圈,墙上的老照片讲述着这所学校的传奇,从1983年建校时租借的几间瓦房,到如今拥有模拟国医馆、VR经络实训室的智慧校园,那些发黄的毕业合影里,藏着无数扎根基层的"赤脚中医",最新的照片是今年技能大赛颁奖现场,该校学生包揽了中药调剂、针灸推拿等多个赛项的奖牌。

暮色渐浓时,校门口的公交站牌下聚着不少接孩子的家长。"我家妞儿在这学针灸推拿,现在每月都能回家给奶奶扎艾灸。"穿着工装的大叔掏出手机,骄傲地展示女儿在实训室的照片,远处教学楼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,某个教室传来《汤头歌诀》的朗朗背诵声,混着中药房里的捣药声,在晚风中交织成独特的交响。

这所把校训刻在炼丹炉旁、将《黄帝内经》写进晨读的学校,用三十九年时光熬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良方,当城市三甲医院里出现越来越多云阳学子的身影,当乡村卫生室挂起"校友驻点单位"的铜牌,这座藏在伏牛山褶皱里的中医药学堂,依然在晨昏线交替中,默默传承着千年岐黄之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