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,隔壁工位的小王挂着两个通红的鼻孔,边擤鼻涕边抱怨:"这感冒药吃了三天还没好,头倒是越来越晕了......"听着他的话,我突然想起老家那位老中医常说的一句话:"治感冒就像开门锁,找对钥匙才管用。"
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感冒的法子可多了,不像西药总拿片剂胶囊糊弄人,中药讲究的是君臣佐使搭配着来,就拿最常见的风寒感冒来说,老辈人都知道煮碗生姜红糖水,这不就是最朴素的中药方么?不过要真把中药祛病的原理说清楚,那可得好好唠唠。
先说说这感冒的类型,可不是光分个冷热那么简单,得像老中医那样望闻问切,看舌头颜色、摸脉象起伏、问浑身冷暖,比如说要是怕冷得直打哆嗦,清鼻涕像自来水似的流,舌苔还发白,这八成就是风寒感冒,这时候就得用辛温解表的药,就好比给身体派一群敢死队,专门把寒气往外赶。
记得去年冬天我着凉发烧,楼下中医馆的王大夫给我开了副麻黄汤,就那么几味药,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再配上麻黄,刚喝下去时嘴里有点苦,但半小时后就开始冒汗,原本像灌了铅的腿脚居然能下床溜达了,这就跟冬天窗户上凝的冰花似的,得用热气一点点化开。
要是碰上喉咙肿痛、咳黄痰这种风热感冒,就得换套打法,金银花、连翘这些清热解毒的药材该上场了,我婆婆每次出现这种情况,就会去菜场买新鲜的鱼腥草,和梨子一起炖汤,她说这土方子比消炎药还管用,喝两天嗓子就不疼了,不过这种时候千万别碰生冷食物,不然就像往火苗上浇油。
前阵子梅雨季节,空气里都能拧出水来,公司前台小姑娘整天头晕乎乎的,还说恶心想吐,这就是典型的暑湿感冒,得用藿香正气水这类祛湿解表的药,有意思的是,我们部门东北大汉不信邪,硬扛着不吃药,结果发起烧来脸憋得通红,活脱脱像个煮熟的虾饺,最后还是我去医务室给他刮了痧,配着荷叶冬瓜汤才算缓过来。
说到中药调理,可不能只顾着吃药,就像炒菜得放调料,治病也得配合着来,感冒期间要多喝温水,这道理跟浇花似的,身体缺水怎么冲走病毒?饮食上更要清淡,白粥配小菜最养人,那些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给感冒病毒送助攻,有次我重感冒还嘴馋吃了炸鸡,结果当天晚上直接烧到39度,这教训可太深刻了。
现在年轻人图省事,感冒了就吃复方药剂,其实很多中成药里也藏着中药成分,比如维C银翘片里就有金银花和连翘,不过要真想体验中药的妙处,还是得找中医师开方子,就像上次我咳嗽半个月不好,王大夫给我开的方子里加了一味枇杷叶,还特别嘱咐要刷掉背面的绒毛,不然会刺激喉咙,这种细节西医处方可不会写。
预防感冒也有中药妙招,我们办公室现在就飘着淡淡的艾草香,据说能杀菌消毒,还有同事每天泡枸杞菊花茶,说是能增强抵抗力,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冬至熬制的膏方,阿胶、红枣、冰糖熬成黑稠稠的药膏,早晚一勺兑着热水喝,整个冬天都没再请过病假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感冒都适合中药治疗,像小孩发烧超过38.5度,或者老年人反复低烧,这时候还是得听医生的去医院,去年我外甥高烧惊厥,全家急得团团转,最后还是打的点滴才退烧,所以说中西医各有所长,关键是要对症下药。
最近总看见药店门口摆着各种感冒冲剂,包装花里胡哨挺唬人,倒不如学学我们办公室李姐,她在阳台种了薄荷、紫苏、荆芥,现摘现用,上次我着凉鼻塞,她随手扯了几片薄荷叶让我泡茶,那股清凉劲儿直冲脑门,没一会儿鼻子就通气了,这种天然药箱可比药片实在多了。
说到底,感冒就像是身体在报警,中药调理不只是治病,更是在教我们怎么和身体对话,就像老中医常念叨的:"三分治七分养",喝药的同时记得早点睡觉,别熬夜追剧,这才是治愈的关键,下次再打喷嚏,不妨先别急着找西药,翻翻厨房抽屉,说不定姜片红糖就能解决问题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