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开的方子里写的'桂'到底是桂枝还是肉桂啊?"还有人煮肉调味时纠结:"菜谱里说的桂皮是不是就是中药里的桂?"这些问题可把我难住了,毕竟中药里的"桂"确实像个百变魔术师,不同部位能变幻出好几种身份,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中药界"桂氏家族"的那些事儿。
要说最让人混淆的,当属桂枝和肉桂这对"孪生兄弟",虽然都来自樟科植物肉桂树,但这俩货简直是性格迥异的亲兄弟,桂枝就像个活泼的少年,是肉桂树的嫩枝,外表褐红色,摸起来有点毛茸茸的,老中医开方时说要"解表发汗",八成就会用到它,像经典方剂桂枝汤,就是靠它把寒气从毛孔里赶出来。
而肉桂这位"老大哥"就稳重多了,是树皮晒干后的产物,别看它黑褐色的外皮不起眼,内里却是油润香甜的宝贝,中医用它来温补阳气,特别是那些手脚冰凉、宫寒痛经的朋友,冬天喝碗肉桂红枣茶能暖到脚底板,不过这哥们性情猛烈,阴虚火旺的人可得小心伺候。
说到这儿必须插播个彩蛋——超市买的桂皮,这货其实是肉桂的近亲,不过是锡兰肉桂的树皮,别看长得差不多,脾气可温和多了,主要负责给红烧肉添香,所以下次炖肉别把桂皮和肉桂搞混,不然汤药变香料可就闹笑话了。
老祖宗的智慧真是让人佩服,同一棵树的不同部位愣是玩出了三种花样,嫩枝发汗解表,树皮温阳散寒,远房亲戚负责调香,不过这里要敲黑板:药房说"桂"默认是肉桂,要是想要桂枝可得说清楚,就像你去面馆说"老板,来碗牛肉",人家不会给你上牛肉面的道理一样。
最近我还发现个有趣现象,很多养生博主推荐"桂茶",这时候就要瞪大眼睛了:如果是细碎的树皮碎片,那应该是肉桂;要是带点小枝桠的,八成是桂枝,不过建议新手还是老老实实买标注清楚的,毕竟这俩一个性子急一个性子缓,搞混了容易上火或着凉。
最后说个实用鉴别法:掰一小块,桂枝断面有髓心像木头茬,肉桂则是层层叠叠的油润纹理,闻味道更明显,桂枝带点草木清香,肉桂就是浓郁的甜香,下次去药店或市场,不妨拿起来看看闻闻,实践出真知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