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桂华与中国中药协会,传承创新中的药界摆渡人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"以前总觉得中药是老一辈的专利,没想到现在连年轻人都开始追捧养生茶包。"在杭州某药店门口,9后小陈捧着刚买的人参枸杞茶对记者说,这股席卷全国的"中药热"背后,站着一位默默耕耘二十载的中医药推广者——王桂华,以及他带领下的中国中药协会。

从药房学徒到行业领航者 2003年非典时期,还在同仁堂当药剂师的王桂华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"当时板蓝根冲剂脱销,老中医们连夜配防疫香囊,我跟着熬制汤药送到隔离区。"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,传统中药完全能在现代公共卫生体系中发挥作用,正是这份信念,支撑着他从基层药工一路考进中国中药协会,从普通干事成长为常务副会长。

在协会办公室,王桂华保留着一个特殊习惯:每天清晨都会亲自整理会员企业报送的数据。"全国80%的中药材产地都有我们的联络员,光安徽亳州就有37家会员单位。"他指着墙上巨幅中国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插着红色小旗,"这些标记不是摆设,每个都代表一条产业链的生死存亡。"

破局之道:标准与创新双轮驱动 2019年《中国药典》修订期间,王桂华带着团队扎进云南文山。"三七的农残标准怎么定?种植户说太严要亏本,药企喊太松影响药效。"他们在雨林里搭起临时检测棚,连续47天实地采样,最终拿出的分级方案让各方握手言和,这种"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"的工作方法,成了协会制定标准的标配。

面对年轻市场的崛起,王桂华带着团队玩起了新花样,去年爆红的"熬夜水"配方,就出自他们牵头的"中药+消费品"创新实验室。"我们请来老字号的炮制师傅,和饮料研发专家同吃同住三个月,光甘草炙烤度就调试了28次。"如今协会孵化的中药文创产品已进入故宫文创体系,阿胶糕口红、穴位按摩贴等新品成了双十一爆款。

守正与突围的平衡术 在最近召开的中药产业峰会上,王桂华展示了份特殊报告——用VR技术复原的宋代"熟药所"场景。"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,但表达方式可以年轻化。"他们开发的"本草江湖"手游,把四气五味化作闯关秘籍,上线半年就吸引50万玩家,其中65%是Z世代。

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乱象,王桂华带着协会打出组合拳:建立中药材溯源系统,给每批药材配上"数字身份证";联合电商平台推出"良药优品"认证;甚至开发了AI鉴药小程序,拍照就能识别药材真伪。"上次查获某网红直播间卖的'野生石斛',扫码显示其实是大棚货,当场就封了链接。"

乡村振兴中的中药力量 在王桂华办公室墙上,挂着张泛黄的地图,标注着17个脱贫县。"中药材种植是这些地方的救命产业。"他记得在武陵山区考察时,老乡们把刚挖的黄精摆成心形:"王会长,这疙瘩要是卖不出去,娃儿们就得辍学。"如今协会推动的"定制药园"模式,让药企提前两年锁定收购,价格波动控制在5%以内。

最近让王桂华欣慰的,是看到越来越多海归投身中药行业。"有个剑桥博士回来研究冬虫夏草基因测序,还有个澳洲回来的姑娘专攻中药化妆品渗透技术。"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照片:"看,这是我们给青年药师办的汉服炮制大赛,打香囊都比绣花针还讲究。"

夜幕降临时,王桂华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,案头摆着《本草纲目》和平板电脑,屏幕上是次日要审议的"中药一带一路"项目方案,窗外飘来煎药的苦香,他端起保温杯里的西洋参茶:"这行当啊,既得守住老祖宗的方子,又得赶上时代的步子。"二十年光阴流转,当年那个在非典一线熬药的年轻人,如今仍在为中医药的明天摆渡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