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",这句老话咱们都听过,今天要说的这位厨房常客,可不光是炒菜时的配角,人家在中医界可是正儿八经的"药姜",不信您瞧,感冒风寒时煮碗姜糖水,夏天贪凉肚疼冲杯姜茶,哪次不是靠这片黄澄澄的根茎救场?今儿咱们就好好唠唠这味"平民医生"的前世今生。
【从调料到良药的千年蜕变】 说起来生姜能当中药,全凭老祖宗的智慧,考古队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挖出过装姜片的陶罐,可见两千多年前它就活跃在古人药箱里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写得明白:"姜辛而不荤,去邪辟恶",意思是说这玩意儿辣得过瘾却不冲,专治各种邪气,您看中药铺里那些炮制过的姜片,有的晒得干巴巴叫"干姜",有的用灶灰煨过叫"煨姜",都是根据病情量身定制的变形记。
【驱寒暖胃的"小太阳"】 要说生姜最拿手的本事,当属对付寒症,就像冬天揣个暖宝宝,姜片下肚能瞬间激活全身阳气,记得去年大雪天,邻居王婶淋雨后浑身打颤,我赶紧让她含片糖姜,不过半小时就看见她额头冒汗珠,这股子热乎劲专克风寒感冒,要是配上红糖煮水,那就是民间版"感冒灵"。
不过您可别小看它暖胃的功效,现在年轻人爱吃冰饮,十个人里有八个胃寒,我表弟就是典型,吃饭总说"胃里拔凉",后来每天早饭前嚼两片醋泡姜,不出半月就说"胃里着火了",中医说这是温中散寒,西医解释是促进胃液分泌,反正效果摆在那里。
【厨房里的急救箱】 说到厨房妙用,生姜真是个多面手,煎鱼时搁几片,立马压住腥味;炖羊肉时加两块,膻味跑光光,上个月我炒苦瓜忘焯水,临时丢几片姜进去,苦味竟然神奇地变柔和了,最绝的是蒸螃蟹,紫苏配姜醋堪称黄金搭档,寒性的螃蟹遇上温热的姜,肠胃再也不抗议。
前几天闺蜜家三岁娃晕车吐得昏天黑地,我教她把姜片贴孩子内关穴(手腕横纹三指处),再用胶布固定,您还别说,半小时后小家伙活蹦乱跳吃炸鸡,这招在中医叫"穴位贴敷",姜片里的挥发油通过皮肤渗透,比吃药片还见效快。
【藏在细节里的养生经】 别看都是姜,讲究可不少,春天的嫩姜适合腌渍,夏天的老姜擅长驱寒,冬至后的"娘姜"最温补,我家老太太就有本"姜经":早上吃姜像喝参汤,晚上吃姜赛过砒霜,虽然现代医学说没那么玄乎,但确实建议上午食用更符合人体阳气升发规律。
最近科研发现,生姜里的姜辣素居然能抗凝血,这可给心脑血管病人带来福音,美国《营养学杂志》刊登过实验数据,连续三个月吃姜的人群,血液黏稠度下降了18%,不过咱老百姓不用记这些洋文,每日三片姜,活血又通畅"就行。
【会吃才是硬道理】 最后教大家几个实用土方:受凉咳嗽,蜂蜜腌姜片含着;经期腹痛,红糖姜片隔水蒸;酒后头痛,西红柿蘸姜末生吃,最绝的是"三伏姜"疗法——每年入伏晒干姜片,封存在玻璃罐里,冬天拿出来泡茶,相当于把夏天的阳气存起来备用。
下次再看到菜市场那堆皱巴巴的姜块,可别嫌它长相丑,这不起眼金疙瘩,既能让红烧肉香气四溢,又能在头疼脑热时雪中送炭,正应了老话:"家中备姜,小病不慌",这才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实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