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今年当归又涨到80块一斤了!"2015年春天,我在亳州中药材市场听到老药商王老板对着电话吼叫,他手里的计算器按得噼啪响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滚下来——这已经是他当天第三次接到老客户催货的电话。
那年中药材市场的疯狂,现在说起来还让人心口发紧,三七从每公斤300元窜到800元,太子参半年涨了四倍,连最普通的黄芪都翻着跟头往上蹦,药厂采购员们像热锅上的蚂蚁,拿着现金都抢不到货,这种集体癫狂,到底是天灾惹的祸,还是有人暗中搅局?
老天爷先撕了剧本 2014年冬天的云南旱得邪乎,三七主产区整整三个月没见雨,老药农李叔蹲在地头抽着旱烟:"这地上裂的口子能塞进拳头,种子撒下去就像扔进石板缝。"到了收成季,原本该挖出七成就有的三七,硬是减产四成。
更绝的是倒春寒,215年清明刚过,贵州突然下起鹅毛大雪,冻死的太子参幼苗在地里积了厚厚一层,药贩子老张当时正在产地收药,亲眼看见药农把烂在地里的参苗往拖拉机上装:"十亩地的收成还不够抵化肥钱,有个小伙子当场就哭了。"
这些还不是最狠的,当年秋天甘肃定西遭遇百年一遇的冰雹,当归、党参的花朵全被打烂,药商老周举着手机给我看他拍的视频:地上铺的全是碎花瓣,空气里都是苦味,药农们跪在地里捡残花的样子,看得人心里发酸。
游资盯上"草根经济" 当自然灾害的阴云还没散去,另一群"饿狼"已经闻着腥味来了,215年3月,上海某私募经理带着团队悄悄进驻亳州,他们租下整层酒店,每天对着K线图研究药材价格走势,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十几个期货交易软件。
"知道他们怎么操作吗?"王老板压低声音比划,"先派人到产地放风说某药材要绝收,等药农心慌抛售时,再联手压价收购,等囤够货了,突然放出减产消息,各地药商就像闻到血腥的鲨鱼,价格自然就上去了。"
最典型的就是三七,当年6月突然传出云南三七绝收的消息,其实真实减产也就三成,但几个大炒家联合在文山包下整个物流园,所有三七必须经过他们称重才能外运,外地药商明明看着仓库堆满货,却被各种理由拖延发货,价格就这么被一点点抬上去。
药店老板的生死账本 在杭州开了二十年中药店的老陈,至今记得2015年秋天那场"暴动",他的店里,原本卖80元一公斤的黄芪涨到150元,党参从60元飙到130元,老顾客们堵在门口骂街:"吃中药比吃西药还贵,不如直接打点滴!"
更惨的是药厂采购经理,某知名中成药企业采购总监酒后吐真言:"我们主打产品里有三七成分,那年成本直接涨了30%,要么涨价丢市场,要么偷偷减投料量,左右都是死。"后来市面上很多中成药悄悄换了配方,把贵的药材换成便宜替代品,老百姓还以为是"古方改良"。
疯狂的后遗症 这场涨价潮到2016年初才逐渐平息,但留下的烂摊子至今还没收拾干净:
- 药农们尝到囤货甜头,开始跟风炒作
- 药企建立"战略储备库"加剧市场波动
- 资本发现中药材期货化运作空间
最讽刺的是,当年那些天价药材,现在很多都在仓库里积灰,2018年我去亳州时,看到装满三七的集装箱锈迹斑斑,炒家们早就转战其他领域,留下药农们还在为还不清的贷款发愁。
如今回头看2015年的疯狂,就像一场全员参与的击鼓传花游戏,天灾是引信,资本是火药,而贪婪才是真正点燃这场大火的火星,只是不知道当鼓声停下时,最后接棒的人会不会想起那个春天,老药农们蹲在龟裂的土地上,数着干瘪的三七籽粒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