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关公须"到底是个啥?
说起中药里的怪名字,"关公须"绝对算一个,第一次听到这名字时,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关公红脸长须的模样,差点以为真要用关公的胡子入药,后来跑了好几家药店才搞明白,原来它根本不是关公的胡子,而是南方山林里一种藤蔓植物的根须!
这味药在广西、云南的山里最常见,老辈人叫它"五爪金龙",学名叫"葎草",为啥叫关公须?据说是因为它细长的根须蜷曲着,像关公捋胡须的形状,不过更有意思的是,采药人流传着"清晨采须赛黄金"的说法——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挖出带晨露的根须,药效才最足。
祛湿界的"隐形冠军"
别看关公须名字威风,却是专治"缠人小毛病"的高手,去年梅雨季,我浑身酸疼得像灌了铅,老中医爷爷从柜子底层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蜷着几根褐色的干须子。"这是关公须,比薏米利水快三倍。"爷爷用沙锅煎了半碗黑褐色的药汤,我捏着鼻子喝下,当天下午就感觉关节缝里的湿气"滋啦滋啦"往外冒。
村里做赤脚医生的三叔说过,关公须最绝的是"双向调节",湿气重的人喝完像晒被子似的舒坦,但要是碰上口干舌燥的阴虚体质,它又能帮着生津,有次邻居王婶总说嘴里发苦,爷爷配了3克关公须加麦冬,喝三天就不喊渴了。
深山里的采药经
真正见过关公须生长的人不多,去年跟着采药队进贵州深山,这种藤本植物爬在石壁上,红褐色的细须垂着露珠,活像戏台上关公的髯口,采药师傅教了个诀窍:得挑端午节前后,选三年以上的老藤,用竹片削根须时不能伤表皮,否则药汁会"哭"出来。
新鲜采的关公须要趁露水未干捆成小把,挂在竹楼上阴干,我们那有个习俗,嫁姑娘要攒够七斤关公须当"传家宝",说是能护着婆家人不受风湿,不过现在都是机器烘干了,老辈人总念叨:"电烤的须子没了野性,就像大棚菜不如地里香。"
厨房里的养生方子
别把关公须想得多金贵,其实它就藏在很多家常菜里,我妈最爱用关公须炖老鸭,她说这叫"青龙白虎汤"——鸭肉属白,须子色青,专门对付春夏交界的闷湿,有次我感冒鼻塞,她往鲫鱼汤里撒了点须子末,喝下去额头微微冒汗,鼻子突然就通气了。
最绝的是泡酒方子,隔壁陈伯每年立秋都要泡"须蛇酒",关公须加蕲蛇干,埋在桂花树下三个月,他说这酒能"钻透骨头缝",去年给我爷爷治腿疼,擦了三次就好利索了,不过千万记住:孕妇绝对不能碰,这酒劲霸道得像程咬金的斧头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
虽说关公须好,但乱用会出事,前几年网上疯传它壮阳,结果有人拿它当伟哥泡水喝,喝得满脸长痘,其实它主要是通经络,跟补肾差着十万八千里,还有人听说能祛湿,就天天拿它煮茶,结果拉肚子拉得脸色蜡黄——这可是耗气厉害的猛药。
最要命的是掺假,真正的关公须晒干后断面发绿,闻着有股薄荷混着泥土的清香,市面上不少用丝瓜络染色冒充的,泡水会掉色,我表舅贪便宜买过假须子,煮出来的汤浮着一层油花,喝了反而咳嗽加重。
老物件里的中药智慧
在我家老药匣子里,关公须总是和艾绒、陈皮挤在角落,奶奶说这须子存越久越值钱,放五年以上的老须子能治顽固湿疹,有次要给外婆治膝盖肿痛,爷爷特意挑了泛黄的须尖,碾碎后掺着猪胆膏敷上,三天就消了肿。
现在年轻人嫌中药麻烦,其实关公须用法多着呢,懒得煎药就撕成寸段泡矿泉水瓶,上班路上晃悠着喝;酒量好的弄点须子泡烧酒,每天抿一小口;连泡脚都能丢几根进去,泡完脚底板热乎乎的像踩着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