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以前种药材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,现在倒成了发家致富的金钥匙。"在湖南邵东灵官殿镇的中药材基地,老药农李大爷蹲在田埂上,手指捻着刚挖出的玉竹根须,脸上褶子都透着笑意,这片被雪峰山余脉环抱的土地,正悄然书写着中药材产业的传奇。
千年药乡的"土法子"智慧 邵东人与中药材的缘分能追溯到明朝,当地老人至今还说着"药不过邵阳"的老话,说的是明清时期邵商把药材贩运到全国各地的盛景,在廉桥镇的药王庙前,青石板上还留着当年马帮踩出的车辙印,老辈人传下的种植口诀"三月播黄精,立夏收芍药",靠着观天象、看土色的经验,让这里的中药材始终保持着地道风味。
大山里的"聚宝盆" 驱车穿过邵东的丘陵地带,层层梯田就像铺开的绿色地毯,在皇帝岭脚下,成片的湘玉竹随风摇曳,竹叶摩擦发出沙沙轻响。"别小看这些玉竹,可是化妆品企业的抢手货。"种植大户刘建国掀开草帘,露出拳头大的玉竹根茎,"去年每公斤涨到32元,我这60亩地净赚50多万。"除了玉竹,金银花、百合、射干等20多个品种在这里扎了根,形成独特的"邵东药系"。
政策春风吹活"药经济" 县里成立的中药材指挥部可不是摆设,在流泽镇的标准化种植园,自动喷灌系统正在给黄精苗浇水,技术员小王拿着检测仪查看土壤酸碱度:"县里给每亩补贴800元,还派专家手把手教技术。"更让药农们高兴的是,廉桥中药材市场去年升级为国家级专业市场,电子交易平台上,当天采挖的药材就能卖到广州、香港。
新农人的"科技经" 90后海归张薇的实验室里,摆着各种检测仪器,她指着显微镜下的黄精切片:"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,培育出抗病强的新品种,出汁率提高30%。"在她带动下,周边200多户药农学会用物联网控制大棚温湿度,现在基地里无人机巡田、二维码溯源已成常态,传统种植插上科技翅膀。
产业链上的"致富经" 在邵东经济开发区,中药材深加工车间机器轰鸣,玉竹提取物装进棕色玻璃瓶,贴上"植物胶原蛋白"的标签;金银花蕾经过冻干处理,变成高档花茶;甚至药渣都被做成有机肥料,目前全县有47家规上药企,产品远销东南亚,药农老李算起账:"过去卖原材每亩挣2000,现在卖提取物能翻三倍。"
绿水青山的"长久账" 生态保护是药乡人的共识,在佘田桥镇,林下套种的黄精与树木和谐共生,林业站站长介绍:"我们推广仿野生种植,既保护生态又保证品质。"县里还立下规矩,严禁使用除草剂,施肥必须用有机肥,如今邵东中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"邵东玉竹"更是成为行业金字招牌。
夕阳西下,满载药材的货车驶出廉桥市场,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"土疙瘩",即将变身为保健品、化妆品、中药制剂,据统计,邵东中药材年产值已突破80亿元,带动3.6万农户增收,当传统遇见现代,当经验碰撞科技,这座湘中小城正在续写"南国药都"的新传奇,正如山民歌里唱的:"山沟沟里长金条,老手艺变新财路",邵东的中药材故事,才刚刚翻开精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