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收到好多朋友留言说"喝完中药怎么整天昏昏欲睡","是不是药有问题",其实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,去年调理脾胃时喝中药天天打瞌睡,后来才明白其中门道,今天就跟大家唠唠中药和嗜睡之间的那些事儿,看完这篇你就知道该不该担心了。
药材自带"催眠成分" 很多中药材本身就有安神作用,比如酸枣仁、合欢皮、夜交藤这些专门治失眠的药材,有次我感冒开中药,大夫给加了防风,结果下午直接睡足3小时,后来才知道防风里的活性成分会影响中枢神经,像党参、黄芪这类补气药材,喝完也会感觉像灌了铅似的想睡觉,这其实是身体在吸收营养的正常反应。
体质差异决定反应强弱 同样方子不同人喝效果差挺多,拿我闺蜜举例,她喝四物汤补血一点不困,我喝两口就眼皮打架,中医说这叫"禀赋不同",阳虚体质的人对补药更敏感,湿热体质喝祛湿药容易犯懒,有次看诊见医生给两个痛经患者开同样药方,体寒的那个喝完精神抖擞,体热的那个却整天哈欠连天。
配伍产生"叠加效应" 老中医开方讲究君臣佐使,有时候几种药材碰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,我喝过一副治痘痘的药,黄连配茯苓本来该清热,结果加上甘草调和,整个人像被抽了元气似的,后来才知道黄连里的小檗碱和甘草皂苷结合会增强镇静作用,这种药物相互作用说明书上可不会写。
服药时间有讲究 千万别小看喝药时辰!有次医生让我早晚饭后喝,我图省事全改成睡前喝,结果整宿昏睡,后来才明白上午阳气升发时喝补药最合适,下午喝清热药,安神药才适合晚上,就像跑步要穿对鞋,喝药也得看生物钟,不然就像大中午吃安眠药——能不困吗?
煎煮方法藏玄机 前阵子帮亲戚代煎中药,按照现代方法用电磁炉咕嘟两小时,结果他喝完整天瘫着,老药师说这种煎法把药材里的挥发油都熬没了,反而加重身体负担,传统砂锅文武火交替才能保留药性,就像泡茶讲究水温,煎药火候不对也会影响效果。
【辨别正常反应和异常信号】 轻微犯困不用慌,这是身体在自我修复,但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要警惕:1.嗜睡持续超两周不缓解 2.伴随头晕呕吐等不适 3.停药后仍然整天昏沉,有次邻居阿姨喝补肾药嗜睡三个月,查出来是甲状腺功能异常,这种就得赶紧去医院。
【应对小妙招】 1.调整服药时间:把安神类药材改到晚饭后喝 2.改变药材形态:实在困就把当归换成阿胶珠 3.搭配提神食物:喝药后吃点薄荷糖或柠檬片 4.调整作息节奏:犯困时别硬扛,跟着身体节奏午睡半小时 5.及时反馈医师:下次复诊带本子记录每天状态
最后唠叨一句,中药起效本来就比西药慢,通常要喝满7副才能看到明显变化,如果出现嗜睡先别慌,观察三天还这样就拍照发医师,现在很多中医馆都能在线调方,记住咱们喝的是调理身体的"慢工细活",可不是速效安眠药哦!大家有类似经历欢迎留言,说不定你的故事能帮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