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中药赤芍产量暴涨背后的秘密,从田间到市场的风云变幻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赤芍是个啥?为啥突然火了?

先给刚入行的朋友科普一下,赤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,主产于内蒙古、东北和甘肃等地,能活血止痛、清热凉血,是中成药里的“常客”,比如逍遥丸、桂枝茯苓胶囊里都能见到它,2016年之前,赤芍在中药材里算是“闷声发财”的品种,价格稳得住,产量也平稳,但突然这一年就爆了。


2016年产量数据:同比猛增40%!

据当时行业统计,216年全国赤芍总产量突破8000吨,比2015年猛增近40%!主产区内蒙古的种植面积直接翻番,甘肃和东北的出货量也创下新高,这可不是农民们集体“开窍”了,而是几股力量拧成了一股绳。


谁在背后“拱火”?三大推手浮出水面

政策红利:扶贫项目盯上“小药材”

2016年正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攻坚期,赤芍主产区不少都是贫困县,地方政府一看,这玩意儿耐旱、好种,还能卖钱,干脆把它纳入“扶贫作物”,比如内蒙古赤峰市,当年直接给农户发种苗补贴,一亩地补300块,你说农民种不种?这一补,种植面积能不涨吗?

资本下场:药企提前“锁货”

2015年前后,康美、同仁堂这些大药企开始布局中药材原料基地,赤芍作为常用药材,自然被盯上,据说某药企2016年春天直接跟内蒙古合作社签了“包销协议”,承诺高于市场价收购,前提是必须按他们的标准种,农民一听,这不就是“旱涝保收”吗?种!

天气帮忙:旱灾反而成“神助攻”

2016年北方春季干旱,本来对农业不利,但赤芍这玩意儿偏偏怕涝不怕旱,隔壁种玉米的地都裂口了,赤芍田里却长得欢实,老种植户后来回忆:“那年雨水少,挖出来的根品相好,药商抢着要,价格比往年高一大截。”


市场疯了!价格坐上“过山车”

产量暴涨本该让价格跌,但2016年的赤芍却走出奇葩行情,年初统货(普通品质)每公斤18元,年底涨到28元!为啥?一是药企库存见底,急着补货;二是游资闻到风声,囤货炒作,最夸张的时候,安徽亳州药材市场里,一车赤芍还没卸货就被“秒抢”,简直就是“药疯狂”。


后遗症:农民笑三年,药商哭三年

2016年的狂欢埋下了隐患,产量井喷后,市场严重供过于求,2017年价格直接腰斩,跌到14元/公斤,更惨的是,很多扶贫地区盲目扩种,结果烂市没人收,只能堆在仓库里发霉,老种植户张大爷跟我吐槽:“以为种了摇钱树,结果挖出来一堆柴火!”


给后来者的忠告:别让“金疙瘩”变“铁疙瘩”

  1. 跟风种植风险大:中药材不是白菜,今年赚明年赔的案例多了去了。
  2. 盯紧政策和订单:扶贫补贴、药企协议这些才是稳赚的“靠山”。
  3. 学会错峰出货:比如2016年高价时,有合作社偷偷存了几百吨货,2018年价格回暖才出手,赚得盆满钵满。

尾声:赤芍的故事还没完

2016年那波产量高峰,直接影响了之后五年的市场周期,如今回头看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——照出政策的力量、资本的躁动,也照出农民在产业链里的无奈,如果你正好在种赤芍,或者想入行,记住一句老话:“药材这东西,永远是种的人急,卖的人等,炒的人疯。”

(全文约1200字,数据参考2016-2018年中药材天地网年度报告及产地调研实录)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