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转凉,后台好多姐妹催我更新汤谱,要说秋冬进补的王者,必须得是这锅中药大骨汤!我跟着老家中医馆的老师傅偷师了配方,连着喝了两个月,原本总手脚冰凉的毛病居然改善了不少,今天就把压箱底的方子分享给大家,保证零失败!
一锅好汤的秘诀:选对骨头和药材
上次去菜市场,卖肉大叔听说我要熬中药汤,特意给我留了两根筒骨。"丫头,这种骨头带骨髓的才够味!"确实,挑骨头要选那种肉厚带筋的,炖出来的汤才够浓白,记得让老板帮忙剁成5厘米左右的块,回家用清水泡两小时,中间换三次水,把血水泡干净。
药材方面我常备这三样:当归、黄芪、党参,上次去药店抓药,老师傅看我气血不足,还特意加了枸杞和红枣,悄悄说个窍门:当归要买整根的,切片前用料酒泡十分钟,苦味能减大半!要是容易上火的朋友,可以把黄芪换成西洋参片。
吊高汤的独家手法
很多人熬汤直接丢锅里煮,其实差了关键一步——煎炒,我家祖传的铁锅烧热,倒点点油,把姜片煸到金黄,再下骨头翻炒,这时候厨房飘出来的香味,隔壁小孩都馋哭了!注意火候别太大,不然姜片会焦。
加水可是门学问,我习惯用矿泉水+半勺醋,醋能让钙质充分溶解,但千万别倒多,否则汤会有酸味,大火烧开后,立刻转小火慢炖,这时候表面会浮着层沫子,用勺子轻轻撇干净,偷偷告诉你们,加几粒花椒能去腥提鲜,但绝对不超过三颗!
药材投放时间表
当归和黄芪这些根茎类药材,要等汤炖到乳白色才下锅,大概在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的时候,这时候汤里的油脂刚好能裹住药材,红枣和枸杞得最后十五分钟放,不然煮烂了就看不到红彤彤的卖相了。
有次我急着出差,把汤扔在压力锅里焖着,结果回来发现药材全煮化了,汤变得浑浊发苦,所以真心建议用砂锅慢炖,实在没时间的话,至少守着火候看住前两个小时。
让汤更好喝的小心机
试过各种搭配后,我发现加玉米能吸油脂,放莲藕能增加清甜,最近迷上加一小把干黄花菜,煮出来的汤带着花香味,重点来了:起锅前五分钟撒盐!过早加盐会让肉质变柴,汤色也会发暗。
喝汤记得配蘸料,我家祖传的吃法是蒜泥+香醋+香菜末,最近改良成小米椒+腐乳+花生碎,上次这么一搭,连平时不爱喝汤的老公都喝了三碗!
不同体质怎么喝最养生
体寒的姐妹可以加几片生姜,阴虚火旺的记得放百合玉竹,有次闺蜜生理期肚子疼,我给她加了益母草和艾叶,喝完第二天就说舒服多了,但孕妇和哺乳期妈妈要注意,当归这些活血药材要少放或者不放。
上周我妈视频指导我炖汤,突然发现个小细节:药材要用纱布袋装起来!以前总觉得麻烦,结果有次喝到嘴里全是黄芪渣,现在家里常备那种一次性卤料包,把所有药材塞进去扎紧,汤清亮还不浪费。
这锅汤每周我都要做两次,搭配不同的蔬菜变换口味,昨天试了加冬瓜吸油,今天打算放山药健脾胃,看着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,突然觉得当个汤司令也挺好~你们家乡有什么特别的炖汤讲究吗?评论区唠唠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