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除燥李是骗孑吗?扒一扒这个网红产品的真相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最近朋友圈疯传的"除燥李"中药茶包,号称能祛火去燥、调理体质,喝过的朋友都说好,但总有人小声嘀咕:"这玩意儿到底是养生神器还是智商税?"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看看这波中药养生潮到底靠不靠谱。

从"除燥李"说起:中药茶饮的野性生长

打开某宝搜"除燥李",跳出来几十个同名产品,价格从9.9包邮到298礼盒装都有,包装上印着"百年古方""宫廷秘制",配图都是仙气飘飘的古装美人捧着茶杯,有店家月销过万,评论区却两极分化——有人夸"喝了三天口腔溃疡就好了",也有人吐槽"和普通凉茶没区别"。

这让我想起前阵子爆火的"熬夜水",同样是中药材打底,靠着国潮包装收割流量,资本盯上中药养生这块肥肉不是一天两天了,毕竟《黄帝内经》的名头自带神秘光环,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愿错过。

撕开包装看本质:真材实料还是科技与狠活?

托关系搞到个"除燥李"样品(某大牌平价替代品),拆开包装倒是挺讲究,独立小袋装着枸杞、金银花、决明子这些常见药材,泡出来的汤色黄澄澄挺诱人,喝着有股冰糖炖梨的甜味。

但细看配料表就发现猫腻——排在第二位的居然是"植脂末"!美其名曰"天然奶香",实则就是反式脂肪酸,更离谱的是某款主打"祛湿"的,偷偷加了大量泻药成分番泻叶,这哪是调理分明是催命。

老中医亲戚告诉我,真正对症的中药方讲究君臣佐使,哪能所有体质都喝同一个配方?就像感冒分风寒风热,乱喝姜汤可能越喝越糟,那些宣称"全民适用"的养生茶,本质上和肥宅快乐水没区别。

韭菜心理学:我们为何甘愿交智商税?

必须承认,当生活节奏快、亚健康普遍时,年轻人确实需要情绪价值,加班后来杯"熬夜水",仿佛给肝脏买了份保险;火锅配"怕上火"饮料,相当于给肠胃贴了个创可贴,这种即时安慰剂的效果,比真去医院挂号便宜多了。

商家正是拿捏了这个心理,把《本草纲目》搬进广告文案,什么"古法炮制""九蒸九晒",配上主播声情并茂的讲解,再甩出"第二盒半价"的套路,中年危机和容貌焦虑立马转化成下单动力。

破局之道:传统智慧如何不被时代糟蹋?

其实中药养生本身没错,错的是被商业裹挟后的变形,真想调理身体,不如老老实实看中医号脉开方,我采访过几位资深中医师,他们听到"除燥李"都是直摇头:每个人的体质像指纹一样独特,哪有什么万能药方?

倒不是说所有中药茶饮都是骗子,关键看有没有守住底线,比如北京同仁堂出的养生茶,配料表干干净净,功效标注老老实实写"辅助降火",这种老实做生意的态度,才值得掏钱包。

给身体开个"慢镜头":比喝神药更重要的事

与其纠结某款产品真假,不如培养真正的养生习惯,我认识位小姐姐坚持喝温开水三年,原本动不动就喉咙痛的毛病真就好了,还有同事每天敲带脉200下,说是比吃什么补品都管用。

说到底,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才是养生王道,那些吹上天的"秘籍",不过是利用我们对健康的焦虑,就像老祖宗说的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,与其迷信速成妙药,不如踏踏实实养好精气神。

最后说句大实话:市面上90%的网红中药产品都在玩概念,但存在即合理,它们至少让年轻人开始关注养生,只是别傻乎乎地觉得喝包茶就能百病全消,真要调理身体,还是得找正儿八经的大夫把脉开方,最好的医生永远是你自己,听懂身体发出的声音,比盲目跟风喝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