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中药学会会长曹洪欣,传承与创新中的中医药领航者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最近总有人问我现在中医界谁在牵头搞事情,要说扛大旗的人物,中华中药学会会长曹洪欣绝对排得上号,这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中医,既是国医大师,又是带领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人物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位'中药圈顶流'的故事。"

从赤脚医生到国医大师的逆袭人生 1958年,16岁的曹洪欣揣着家里给的五斤全国粮票,背着铺盖卷从黑龙江来到北京中医学院(现北京中医药大学)求学,这个当年连火车都没见过的东北少年,靠着煤油灯下背《伤寒论》的劲头,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
"那时候条件苦啊,冬天教室里结冰碴子,我们就裹着棉大衣上课。"曹洪欣回忆年轻时,跟着老师上山采药,白天认草药,晚上整理标本,硬是把《中药志》里上千味药材的性味归经刻进了骨子里,这种"笨功夫"让他在后来编写《中华本草》时,能精准指出每种药材的道地产区。

掌舵中药学会的"三把火" 2015年当选中华中药学会会长后,曹洪欣烧了三把"火",第一把火是推动中药标准化,他带着团队跑遍四大药都,给中药材建立"身份证"制度。"以前说金银花,各地标准不一样,现在通过指纹图谱技术,就像给药材做DNA检测。"

第二把火瞄准国际化,2017年他带队去日内瓦参加世界卫生大会,硬是把灵芝、茯苓等9种中药纳入《国际疾病分类目录》。"当时外国专家举着显微镜看中药切片,那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记得。"曹洪欣笑着说,现在欧洲已经有30多个国家认可中药疗效。

最硬的第三把火是人才培养,学会连续五年办"岐黄学者"特训营,曹洪欣亲自带徒弟认药。"有次在云南采石斛,他蹲在悬崖边看土质,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跟不上。"参加过培训的青年医师小李感慨道。

守正创新的破局之道 面对"中医将亡于中药"的质疑,曹洪欣带着学会打了场漂亮翻身仗,他们联合中科院建立中药材基因库,在贵州建立首个国家级苗药种植基地。"传统炮制技艺不能丢,但也要科学验证。"他推动建立的中药配方颗粒标准,让中药也能像咖啡一样实现标准化冲泡。

疫情期间,学会紧急启动"三药三方"研究,曹洪欣带着专家团队驻扎武汉,收集临床数据。"当时压力大到掉头发,但看到中药方剂把重症率降下来,值了!"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信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性。

老会长的新烦恼 虽然荣誉加身,曹洪欣也有愁心事。"现在年轻医生开方子,有些药材名字都写不规范。"他主张恢复"师带徒"传统,自己每周仍坚持出诊带教,更让他着急的是中药新药研发滞后,"近十年获批的中药新药还不如日本汉方药多"。

最近学会正在筹备"本草智库",要把全国老药工的经验数字化。"不能让这些宝贝手艺失传了。"曹洪欣计划未来三年培养万名"中药工匠",既要懂炮制又要会科研。

中医药的未来图景 站在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中药学会新办公楼前,曹洪欣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说:"这里标注的138个红点,都是我们海外中心的位置。"从一带一路的"中医药外交",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中药产业园,这位68岁的会长仍在绘制新的蓝图。

"有人说我们是'老古董',其实中医药最擅长与时俱进。"曹洪欣办公室摆着刚获批的中药抗疫制剂,电脑屏幕上开着跨境电商平台的后台数据,这个既能背《汤头歌诀》又能谈药品专利的老会长,正带着千年本草书写新传奇。

后记:最近学会公众号推送了曹会长在黄山采药的视频,68岁的他踩着登山鞋攀岩采石斛,评论区全是"中医药圈的吴孟超""这才是真·扫地僧",或许正如他常说的:"好中药得接地气,做人做事也是这个理儿。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