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你上次买的红芪多少钱一斤?"上周去中药铺抓药时,隔壁王婶神秘兮兮凑过来问,我愣了下才反应过来,她说的是那个切片后泛着甜香的黄芪亲戚,这年头连中药材价格都成了街坊八卦话题,看来大家确实被涨跌不定的药价搞怕了。
要说红芪这味药,可是咱们西北人的心头好,甘肃定西的黄土坡上长出来的红芪,切片后纹路像树轮似的漂亮,炖汤时丢几片进去,整个屋子都飘着淡淡的豆香,不过最近老顾客们都发现,药店橱窗里的红芪标价牌换得比衣服还勤快。
前些天特意跑了趟黄河市场的中药材区,刚进门就看见装满红芪的麻袋堆成小山,戴着白帽的回族马老板正给游客讲解:"这是今年新挖的陇西红芪,你看这断面金黄带紫纹的,超市里至少要卖80块一斤......"话没说完就被旁边摊主打断:"老马你又忽悠新人,上个月批发价还65呢!"
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,红芪价格就像过山车,去年这时候统货才50出头,开春后突然涨到70多,吓得养生党们赶紧囤货,我表叔在当归产业园工作,他说今年甘肃旱情有点猛,但红芪耐旱,产量反而比去年涨了15%,按理说价格该降,可奇怪的是电商平台的精选礼盒装却悄悄摸到98元的高价。
转悠了半小时发现个有趣现象:同样是带检合格的红芪,药房卖的切片礼盒装普遍比农贸市场贵一倍,有家网店搞活动时标注"原产地直供",点进详情页却发现发货地是安徽亳州,后来跟做药材生意的老同学打听才明白,现在市面上八成所谓"陇红芪"都是从亳州周转的,真正从定西直发的反而少。
想查实时价格其实有窍门,某天凌晨两点蹲守拼多多直播间,看主播现场切开新鲜红芪演示泡水效果,评论区不断滚动着"求报价",眼尖的我发现同款产品在不同店铺差价能有20元——有的标榜"五年陈",有的写着"当年新货",外行人根本看不出门道。
最靠谱的还是去中药材天地网这类专业平台,他们每天更新各产地的供货报价,还能看到历史走势图,比如截图显示安国药市的红芪饮片,4月份均价78.5元,到6月已经跌到62元,不过这些数据对普通买家来说太抽象,毕竟我们买半斤够吃半年,不像药商那样论吨进货。
前几天陪老妈去同仁堂,收银台旁立着块电子屏:特级红芪片128元/斤,老太太直咂舌:"这价格够买五斤排骨了!"导购员赶紧解释:"我们这是野生仿生种植的,您看这芦头多完整......"转身去对面平价药房,同样带溯源码的红芪才卖88元,包装上还印着扶贫助农标识。
说到底,想买到性价比高的红芪得掌握三个诀窍:第一认准甘肃核心产区,包装上最好有地理标志;第二避开过度包装的礼品盒,普通自封袋最实惠;第三抓住药交会促销季,比如每年3月安国、10月玉林的药材展销会,这时候批发价最透明。
昨天路过菜市场,发现卖香料的摊位多了个新品种——红芪须,摊主说是制药厂筛下来的边角料,2块钱一大包,拿回家煮鸡汤试了下,虽然卖相不如大片好看,但甜味丝毫不差,这倒提醒我们,与其纠结品牌溢价,不如学会辨认药材本质价值,毕竟老祖宗用了几百年的滋补品,价格再怎么变,药效总不会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