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立夏三天遍地蝉,谷雨七日满山蜓",这句民间谚语道出了蜻蜓与节气的不解之缘,在中医宝库里,这种轻盈灵动的昆虫却有着"飞龙""青娘子"等充满武侠气息的雅称,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既能点水成诗,又能入药治病的小生灵。
藏在古书里的蜻蜓密码 翻开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,李时珍笔下的"蜻蛉"二字跃然纸上,古人观其飞行姿态,赋予"飞龙"之名,取其腾云驾雾之意;看它通体碧绿,又唤作"青娘子",在浙江一带,老药农们还叫它"水蚱子",这朴实的称呼倒显出几分亲切。
药匣子里的蜻蜓本事 别看这小东西个头不大,本事却不小,老辈人常说"三只蜻蜓顶只鸽",说的是它滋阴补肾的功力,遇上小儿高热惊厥,老一辈会用焙干的蜻蜓尾配钩藤煎汤,这招在《千金方》里就有记载,更妙的是治耳鸣耳聋,把完整蜻蜓浸香油密封半月,滴耳三滴,堪称天然"助听器"。
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如今科学家用显微镜一照,发现蜻蜓体内含有特殊活性肽,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表明,其提取物对某些顽固性皮肤病有奇效,不过可别自行尝试,这些研究成果还锁在实验室里,要变成中成药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关卡。
采收也有大学问 抓蜻蜓可得讲究时辰,老药师都赶着清晨露水未干时出动,这时候虫子翅膀沾湿飞不动,用竹篾笼子轻扣就不会伤着,逮回来要掐头去足,单留身子晒干,最上等的货色是端午前后捕获的,这时候虫体饱满,药效最佳。
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蜻蜓 小时候追着蜻蜓跑,哪知道这小小生灵承载着千年医术,现在城里孩子难得见着活蜻蜓,倒是药店橱窗里的干品标本,静静诉说着中医药的玄妙,要我说啊,与其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标本,不如跟着老中医上山采药,亲手触摸这份自然的馈赠。
温馨提示:文中所述药方需经专业医师辨证施治,切勿自行尝试,毕竟现代人体质复杂,古代良方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发挥作用,下次见到蜻蜓点水,不妨想想这背后藏着多少代人积累的治病智慧,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给我们最诗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