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风寒中药有哪些?这几种家家户户用得上的老法子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开始了,隔壁工位的小王裹着厚外套还在瑟瑟发抖,说自己肯定是吹了空调得了风寒,看着他猛灌热水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常说的"发汗三宝"——这些流传千年的散风寒中药,关键时刻真能救急。

厨房里藏着的天然药箱 要说最接地气的散风寒中药,生姜必须排第一位,记得小时候淋雨回家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辣乎乎的姜汤喝下去,被冷雨泡透的身体很快就能暖和起来,中医说生姜能发汗解表,特别是带着皮煮的生姜,对付初起的风寒感冒特别灵验,不过要是喉咙已经红肿疼痛,这招就不适用了,得先辨清楚是寒还是热。

院子里的紫苏最懂风寒 去年阳台上种的紫苏长势特别好,没想到今夏真派上了用场,邻居张阿姨来串门时不停打喷嚏,我摘了几片紫苏叶给她泡水,这种带着特殊香气的叶子其实是个宝,轻轻搓碎就能闻到浓郁的辛香,用开水冲泡后闷五分钟,喝起来微微刺喉却很温和,要是再加上几颗葱花白,就是民间常用的"风寒急救方",不过要注意新鲜紫苏叶才有最好效果,晒干的虽然也能用,但药性会差些。

被误会的"大葱白" 很多人只知道大葱是调味料,其实葱白才是隐藏的祛寒高手,上次公司小刘半夜值班着凉,我让他把家里大葱靠近根部的那截白色部分切段熬水,看着清清淡淡的葱白汤,他满脸怀疑地喝了下去,结果第二天果然没再流清水鼻涕,中医讲究"其白入药",越是靠近根茎的葱白部分,发散风寒的效果越好,不过这个方法只适合受凉初期,要是已经发烧就不管用了。

厨房药房两相宜的花椒 前几天去菜市场买调料,发现卖花椒的摊主居然在教人用花椒水泡脚治风寒,细细想来确实有道理,花椒的麻味其实就是它在发挥作用,晚上用棉布包一把花椒煮水,等到水温合适时泡脚,最好能泡到小腿肚,热气顺着脚底往上窜,泡完擦干钻进被窝,那种从里到外的温暖感,比吃感冒药还舒服,不过要注意别泡得太烫,反而容易上火。

藏在衣柜里的陈年艾叶 婆婆总在衣柜角落存着些陈年艾叶,说是应急用的宝贝,上周她拿出来卷成艾条,在小孙子房间熏了会儿,说是能驱寒气,艾叶特有的草本香确实能疏通经络,不过现在城里人用得少,倒是艾灸馆里常见,要是没有艾条,用干艾叶煮水洗澡也管用,特别适合受凉后浑身酸痛的情况,只是艾叶性温,体质偏热的人要慎用。

中药店常见的防风荆芥 说到正经药材,防风和荆芥算是药店里的常客,防风名字就有防病的意思,它能把钻到身体里的风邪赶出去,记得有次户外拍摄回来头疼,抓了些防风煮水,喝完盖上被子睡一觉,第二天头就不疼了,荆芥和它功效相似,但更擅长止痒,被冷风吹得皮肤发紧时,用荆芥水泡洗手脚特别管用,这两种药材经常搭档使用,像是中药界的黄金组合。

不可不知的使用禁忌 虽然这些中药都是天然的,但用错地方反而伤身,最大的忌讳就是不分寒热乱投医,风寒感冒的特点是怕冷重、发热轻、流清涕,要是嗓子肿痛、黄痰黄涕,可能就是风热,这时候喝姜汤等于火上浇油,还有发汗要适度,见过有人蒙着厚被硬发汗,结果脱水头晕,这就适得其反了,孕妇和小孩用药更要谨慎,姜片糖水可以,艾草泡脚这类就要咨询医生。

现代人的改良用法 现在年轻人工作忙,煎药煮汤太费事,我同事就发明了"懒人祛寒法":把生姜、葱白、紫苏切碎装进保温杯,冲入沸水焖着当茶喝,还有个朋友每天上班前把花椒装进袜子里,踩着能暖脚驱寒,最妙的是看到有人把艾叶做成热敷包,微波炉转两分钟就能反复使用,这些土洋结合的方法,让老祖宗的智慧焕发了新生命。

识别真假风寒的小窍门 最后教大家个简单判断方法:风寒感冒通常发生在受凉后1-2天,主要症状是怕风怕冷、关节酸疼、流清稀鼻涕,要是伴有喉咙灼痛、口渴想喝冷水,大概率是风热,实在分不清的时候,看舌苔颜色最准——白腻苔多属寒,黄苔多数是热,当然最保险的还是找中医师辨证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。

写到这里突然想起,办公室该添几盆紫苏了,这些看似普通的草木,其实承载着几千年的养生智慧,下次着凉别急着吃西药,翻翻厨房柜子,说不定就能找到治病的宝贝,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,这些方法适合轻微症状,严重时该看医生还得去看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