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们农村的田埂边、菜园角落,总藏着些不起眼却身价倍增的宝贝,今天要说的地黄,就是这种“土里土气”的中药界明星,老辈人常说“地黄是地里的长命锁”,它既能入药治病,又能当食材炖汤,可别小瞧了这黑乎乎的根茎!
地黄长啥样?教你一眼认出它
地黄分鲜地黄和熟地黄两种,但咱农村挖出来的都是鲜货,它的叶子像放大版的韭菜,表面带点绒毛,根茎胖嘟嘟的,表皮发黄带橘红纹路,清明前后最嫩,这时候挖出来的地黄切片晒干叫“生地黄”,要是用黄酒反复蒸晒到黑亮油润,就成了“熟地黄”,下次去野地看到成片的绿绒绒叶子,底下准藏着地黄根!
为啥农村老人最爱种地黄?
过去村里人不舍得买补药,就靠地黄调理身子,隔壁王奶奶每年霜降都挖几筐,洗净切片晾在房顶上,她说:“这玩意儿下火、通便、治腰酸,比城里买的保健品实在!”的确,地黄性凉味甘,泡水喝能缓解口干舌燥,炖鸡时放几片,汤更清甜还不燥热。
挖地黄也有讲究,这些坑千万别踩!
别看地黄长得憨厚,采收可是技术活,得选两年以上的植株,叶子发黄时开挖最合适,铁锹要斜着往根茎两侧深挖,别使蛮劲切断主根,刚挖出来的地黄沾着泥巴,记得轻抖泥土,千万别水洗——水汽闷着容易烂芯,要是碰上下雨天,赶紧铺开塑料布晾着,不然一夜就能沤出黑斑。
地黄的百变吃法,厨房小白也能上手
新鲜地黄切薄片蘸蜂蜜,脆生生的带着泥土香,我妈最爱用它煮粥,小米锅里丢几片,煮出来的粥金灿灿带着药香,要是碰上嗓子疼,拿两片生地黄加冰糖炖梨,比吃药还管用,冬天炖羊肉汤时放熟地黄,肉不腥汤不燥,连孩子都能喝两大碗。
真假地黄咋分辨?记住这三个窍门
市场上有些黑心商贩拿红薯根冒充地黄,咱得练就火眼金睛,正宗地黄断面像蜂窝煤,有黏性但不会拉丝;闻着有股淡淡的焦糖味;蒸熟后颜色越黑亮品质越好,要是买到发硬、掉渣的“地黄”,八成是硫磺熏过的劣质货。
这些人吃地黄要悠着点!
地黄虽好,但脾虚拉肚子、胃寒怕冷的人要少碰,村里张叔去年天天拿生地黄泡茶,结果喝得肚子咕噜响,中医说它是“大补阴血”的猛将,适合熬夜上火、更年期潮热的人,但得像吃补品那样循序渐进,别图省事猛灌。
储存地黄的小妙招
新鲜地黄用报纸包好搁竹篮里,挂在通风阴凉处,能存半个月,要是想留久些,可以切成硬币厚的片,撒点干苔藓粉吸潮,再装进陶罐密封,熟地黄记得放冰箱冷藏,否则夏天容易返潮发霉。
现在正是挖地黄的好时节,大家去野地寻宝时,别忘了拍照留念,要是遇上不认识的草药,千万先别尝!最后提醒一句:好药材也得对症用,真有毛病还是要找大夫把脉开方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