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总刷到晒中药的照片,仔细一看好多都是晒"黄芪家族",特别是那张金灿灿的生黄芪中药图,看着就让人安心,今天咱们不聊虚的,就带大家看看这味被老中医挂在嘴边的"平价人参"到底藏着什么门道。
【认准这些特征才是好黄芪】 前两天陪邻居王婶去买药材,她攥着手机里的中药图对比了半天,掌柜的笑着说:"阿姨您看这生黄芪断面是不是有层层金圈?像不像木头年轮?"果然凑近看,淡黄色的纹理层层叠叠,掰断时还有淡淡的豆腥味,老药师教我们三招辨好坏:表皮发黑的是陈货,断面发白的可能熏过硫,真正好的生黄芪应该是淡黄色带点琥珀光泽,摸起来像绸缎般柔韧。
【别让好药材毁在锅里】 上次见同事把整根黄芪丢进养生壶煮,吓得我赶紧拦住,这中药材讲究"一泡二煎三滤渣",新鲜黄芪要用温水泡20分钟唤醒药性,头煎用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15分钟,二煎再加水续煮10分钟,记得去年我妈总抱怨喝了没效果,后来才发现她把黄芪和萝卜炖一块了——原来黄芪补气,萝卜泄气,这两者碰到就要"打架"。
【黄金搭档才见效】 真正懂行的老茶客都知道,单喝黄芪水就像吃白米饭,要配"小菜"才香,春天犯困时,我会加几颗枸杞、三片西洋参,煮出来的茶汤金黄透亮,喝上两周整个人都精神了,要是总觉得气短,不妨试试黄芪+红枣+桂圆的组合,上个月给办公室同事安利这个配方,现在大家都说爬楼梯不喘了。
【这些人要特别注意】 别看黄芪人畜无害的样子,去年张叔高血压还天天泡黄芪水,结果头晕得更厉害了,中医说舌苔厚腻、感冒发烧、孕妇这些情况都要慎用,我表姐就是典型例子,产后气血虚猛喝黄芪当归汤,结果上火便秘,后来改成黄芪+麦冬+太子参才调理过来。
【保存有诀窍】 前年买的黄芪忘记放冰箱,结果长了绿毛,现在学聪明了,要么密封冷藏,要么拿纸巾包着放阴凉处,最绝的是楼下中药店的方法——用蜂蜜拌黄芪粉做成药丸,既能防潮又方便携带,不过这种加工法最好现做现吃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年轻人开始流行"中药下午茶",昨天在奶茶店居然看到黄芪美式、党参拿铁,不过要说最经典的还是妈妈辈的黄芪鸡汤,每次家里炖汤,我都盯着那浮在汤面上的油花,看着黄芪在砂锅里慢慢舒展成绽放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