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黑乎乎的腊肉咋有股药味?"我第一次见中药骨腊时,筷子头戳着那块泛着油光的腊肉,鼻尖萦绕着若有似无的甘草香,母亲笑着拍开我的手:"这是你张叔家祖传的方子,加了十几味中药腌的,专治你这种久坐族的腰酸背痛。"
这块貌不惊人的腊肉,在江南水乡的灶台上默默飘香已百年,不同于普通腊肉的咸香,中药骨腊透着当归的甘、肉桂的辣、还有枸杞的甜,像是把整个中药铺子封进了五花肉里,老辈人说这法子源自明朝御医,当年专为宫里娘娘们调理气血用的滋补方,后来流落到民间,成了家家户户灶头必备的"骨气罐头"。
要说这中药骨腊的讲究,光是腌料就能凑出半副药柜,我见过最地道的做法,要先用绍兴黄酒泡透肉块,再裹上一层由骨碎补、杜仲、续断组成的"金刚粉",老师傅边抹边念叨:"骨碎补追骨风,杜仲强腰杆,续断接筋骨,这三兄弟凑齐了,才能把药性钻进骨头缝里。"最后还要淋上熬稠的阿胶汁,让每道肉纹都浸着滋阴补血的琥珀色。
去年深秋给外婆送温暖时,发现她正把中药骨腊切成薄片,和着山药炖汤,砂锅里翻腾的汤汁像融化的金箔,浮着油星和药材残渣。"丫头快来喝碗汤,这比钙片管用。"外婆舀起一勺,汤里沉着几片晶莹的肉片,入口先是腊肉的咸香,接着涌起回甘,喉咙眼儿暖暖的像敷了层热毛巾,连喝三天,我那总抽筋的小腿肚竟老实了。
现在这宝贝也与时俱进,我在超市见过真空包装的速食版,不过懂行的人还是认手工腌制的——机器切的肉片太薄,锁不住药汁,就像快餐店的骨汤总缺了点魂儿,倒是某宝上有家老字号,每年立冬就直播宰猪腌肉,看着师傅们赤膊上阵揉香料,汗水混着药粉在木桶里开出深色的花,这般原始的操作反而让人安心。
最近办公室流行"下午蜡",同事小李掏出个保温饭盒,掀开竟是中药骨腊配米饭。"艾灸不如食补啊兄弟们",他得意地展示手机里买的四川特产,确实,比起天天嚼钙片,不如来口带着肉桂香的腊肉实在,不过医生提醒,这玩意儿虽好也不能贪嘴,毕竟腊肉含盐量高,每天两指宽的量刚好够给骨头"上保险"。
前些天收拾老宅,翻出奶奶当年的手账本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"腊月水日宜启坛,忌铁器...",原来做中药骨腊还要挑黄道吉日,腌缸必须用陶土罐,连切肉的刀都要先用白酒擦三遍,这些老规矩现在听着玄乎,可当你看见那块在时光里慢慢风干的腊肉,表面凝着细密的药霜,倒觉得几分神秘几分科学。
如今城里药店摆着各种补钙保健品,可我妈还是每年执意腌两缸中药骨腊,她说这是老祖宗留在食物里的智慧,吃着踏实,就像我们这代人虽然捧着保温杯泡枸杞,但到底明白有些养身的道理,早就藏在祖辈的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