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让我突然想起抽屉里那盒陈皮,这黑褐色的药材片,泡水喝能润喉化痰,比含着西药含片还管用,说起中药药品啊,咱们中国人用了几千年,现在反而成了"神秘事物",其实它早就渗透到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。
前阵子闺蜜痛经,我给她塞了包古法熬制的四物汤包,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这四味药,都是药食同源的好东西,她坚持喝了两个月,现在居然能穿着露脐装吃冰激凌了,不过咱们得说清楚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她属于气血两虚型,这方子换个人可能就不合适,就像同办公室的小王,上次把治风寒感冒的姜枣茶当养生茶天天喝,结果上火长了满嘴泡。
现在药店里的中成药区域越来越热闹,板蓝根、藿香正气水这些"明星选手"常年占据C位,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亲眼看见货架上的连花清瘟被抢得精光,不过老中医总提醒我们:中成药不是万金油,得看清说明书上的适应症,就像蒲地蓝消炎片,有人嗓子疼就吃,其实它更适合扁桃体红肿那种"实火",要是阴虚导致的慢性咽炎,越吃可能越糟糕。
最近迷上研究药食同源的中药材,发现很多"网红养生品"的祖宗都在这,比如现在大火的熬夜茶,不就是菊花枸杞决明子的老配方?还有那些号称能美白的丸子,拆开来看不就是阿胶糕加维生素C?不过话说回来,正经中药厂生产的药品确实让人放心,上周陪老妈买降压药,药师特意提醒她吃的复方罗布麻片含有中药成分,降压的同时还能调理肝肾,比单纯西药多一层保护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一边熬夜一边吃护肝片,其实真正懂行的都在季节交替时调理,像我每到清明前就会泡桑葚酒,这个时节的桑葚药用价值最高,不过泡药酒可是技术活,去年隔壁王叔自酿药酒没控制好酒精度,结果喝出胃出血,所以说中药药品虽好,也得讲究科学用法。
最有意思的是发现中药在美容界的逆袭,以前觉得敷中药面膜的是中年阿姨,现在00后都在囤七子白面膜粉,我试过几次用白茯苓粉混蜂蜜做手膜,去黄提亮效果居然比某些大牌护肤品明显,不过皮肤科医生提醒,中药成分也可能致敏,第一次使用一定要做皮肤测试,就像前年流行的三七粉祛斑,有人图便宜买了劣质品,结果满脸红疹进医院。
最近社区医院开中医科,发现来开中药的年轻人真不少,95后程序员小张说,他吃中药调理失眠比吃安眠药踏实多了,现在的中药颗粒剂也方便,冲一杯就能带着上班,不过老药师总念叨:"汤药煎煮有学问,机器替代不了砂锅文火的讲究。"就像当年给我开祛痘方的老中医,特别叮嘱头煎二煎要分开喝,药效才能层层递进。
说到底,中药药品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内功心法,见效可能不如西药快,但重在调理根本,不过咱们也得清醒,不是所有毛病都适合看中医,急性阑尾炎你总不能抱着蒲公英茶等炎症消吧?关键是要认清中药的"脾气",该吃药时别硬扛,该调理时别偷懒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值得咱们用科学的态度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