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隔壁王婶的颈椎病又犯了,看着她贴着巴掌大的膏药直喊疼,我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老法子——中药名称贴,这玩意儿看着不起眼,倒是实实在在救了我家三代人的急。
要说这中药名称贴,可不就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?听说早在《黄帝内经》里就有记载,古人把当归、川芎这些草药碾成细末,调上蜂蜜或黄酒,往穴位上一贴,风湿骨痛立马缓解,以前在乡下,谁家没备着几贴祖传药方?现在年轻人虽然追捧日本膏药,其实咱们老祖宗的方子才是真讲究。
前年我带老爸去爬山,老爷子逞强走了五公里,晚上腿疼得睡不着,我翻出奶奶给的中药贴,黑褐色的药膏带着艾草香,往膝盖"足三里"穴位一贴,第二天老头就能拄拐溜弯了,这玩意讲究"透皮吸收",不像西药膏药只管表面麻醉,中药分子能顺着经络往骨子里钻。
市面上常见的中药贴分好几种,像麝香壮骨膏这种含动物药的,对付跌打损伤特别灵;女性痛经用的暖宫贴,多半掺着益母草和肉桂;最近流行的祛湿贴,光看成分表就有茯苓、白术、苍术三兄弟,最绝的是有些老字号,比如北京同仁堂的狗皮膏,光是药材就要发酵九蒸九晒,药效比寻常膏药强三倍。
不过别以为随便买个膏药就能治病,去年办公室小刘腰疼,图便宜买了三无产品,结果皮肤过敏起了大片红疹,正宗的中药贴讲究"君臣佐使",比如治疗肩周炎的药贴,君药必须是透骨草,臣药配伸筋草,佐药加乳香没药,使药用冰片引药入经,现在有些厂家偷工减料,连基本配伍都搞错,难怪越贴越糟。
我专门请教过中医馆的老师傅,人家教我个窍门:买药贴先看颜色,深褐色的是真材实料,发黄的肯定掺了面粉;闻气味要有浓郁药香,刺鼻子的准加了薄荷脑;贴的时候如果像火烧般灼热,说明有生川乌、生草乌这类猛药,关节疼痛用最好,但皮肤薄的要慎用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"朋克养生",中药贴倒成了新宠,我表妹天天对着电脑脖子僵,包里总揣着云南白药的颈椎贴;楼下健身房教练膝盖有旧伤,训练前必贴少林风湿膏,就连时尚博主都开始晒定制款药贴,什么玫瑰调经贴、艾草驱寒贴,包装做得比护肤品还精致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,孕妇要避开活血化瘀的药贴,高血压患者慎用含麝香的品种,过敏体质最好先在耳后试贴,最逗的是我们公司程序员老李,有天贴着膏药去开会,结果被新来的实习生当成"手机支架",闹了个大笑话。
说到底,这中药名称贴能火上千年,靠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疗效,现在有些医院骨科,照样开传统黑膏药,就像我爷爷说的:"洋机器再精密,也比不上老中医望闻问切。"家里常备几贴正宗中药贴,虽说不能包治百病,但对付颈肩腰腿痛,绝对比吃止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