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啊,这中药单子上写的先煎后下是啥意思?"老张攥着药方在药房窗口急得满头汗,这一幕几乎每天都在各大中医馆上演,作为用了十几年中药的老病号,我发现很多人对"先煎后下"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思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九成患者都犯迷糊的煎药学问。
先煎派:这些药材需要"开小灶"
前些天邻居王婶熬制附子汤时闹了笑话,她把附子单独煮了半小时后,居然把药汤倒掉重新加水!其实像附子、乌头这类有毒性的药材,先煎是为了降低毒性,记得去年我腰疼时医生开了30克生附子,护士特意叮嘱要先煎60分钟,当时我还纳闷,煮这么久不会把药性都煮没了吗?结果老中医一句话点醒我:"就像炖毒蘑菇,火候不到容易闹腾,火候过了又没力气"。
除了有毒药材,矿物类药材才是先煎界的"钉子户",上个月泡制的龙骨牡蛎散让我印象深刻,那些化石类药物硬得像石头,不先煎2小时根本捶不烂,有次图省事直接丢进砂锅跟其他药同煎,结果喝汤时硌得牙疼,药效至少损失一半。
后下党:这些娇贵药材需要"快闪登场"
上周去抓感冒药时发现个有趣现象,抓药师傅把薄荷、藿香单独包成小包,还特意标注"临起锅前5分钟下",原来这些含挥发油的药材就像蔬菜里的香菜,久煮香味全跑,有年夏天我学别人煮银翘散治热伤风,把金银花薄荷跟别的药一起焖煮,结果喝着像刷锅水,后来才知道错把"后下"当"后到"。
更有意思的是种子类药材的后下讲究,去年调理脾胃时医生开了砂仁,我按惯例泡了半小时,老药师看见直摇头:"这玩意泡久了有效成分就偷懒不出来了",现在我都严格遵循"冷水浸泡时不放,煮沸前5分钟再撒"的原则,果然汤药香气立马不一样。
煎药房里的四大错觉
先煎=长时间炖煮
表弟上次煎制龟板时犯了典型错误,以为先煎就是往死里煮,结果把原本该煎40分钟的药材愣是煨了两小时,汤药稠得能粘筷子,其实先煎药材都有时间表,像石膏一般先煎15分钟,而附子根据毒性不同要煎30-60分钟不等。
后下=最后放
去年帮同事代煎中药时闹过笑话,他把后下的药材分成三批依次下锅,正确做法应该是所有后下药材同时在最后5分钟入锅,就像火锅涮毛肚,七上八下即可,有次把丁香分三次下,结果前半锅没味,后半锅苦得呛喉。
不锈钢锅比砂锅好
自从我妈买了养生壶,家里煎药就改用电锅,有次抓药时老中医提醒:电磁炉煎药就像微波炉热饭,火力太猛会破坏成分,现在我家专门备着粗陶药罐,虽然清洗麻烦,但看着药材在瓦罐里咕嘟咕嘟冒泡,总觉得药效都醇厚几分。
老药工私藏的煎药秘籍
特殊药材处理口诀:
"矿石先跳水,毒药慢炖汤"
"芳香最后放,粉末勾芡防"
意思是矿物类药材要最先冷水下锅,有毒药材需文火慢熬;含挥发油的后下,粉末类药材最好用纱布包煎,有次看师傅煎阿胶珠,见他先把黄酒倒入融化后再掺水,这才悟出有些药材需要"预热处理"。
火候掌控秘诀:
"先武后文熬补药,全程中火治急症"
煎解表药时要用急火快煎,而调理类的膏方则需要小火慢熬,去年冬天熬制膏方时,师傅边搅边说:"这就好比炖燕窝,火大了营养全蒸发,火小了又腻不住"。
现代厨房里的中药革命
现在年轻人流行用定时锅煎药,设置程序确实方便,但试过几次发现,机器总不如人细心,有次煎制含麻黄的药,设定后下程序结果提前3分钟就把麻黄倒进去了,其实传统方法最靠谱:拿闹钟计时,准备两个药袋,一个装先煎药,一个装后下药,看着钟表分秒必争。
特别提醒:某些药店提供的代煎服务要留个心眼,去年发现某连锁药店把后下药材全扔进去了,打电话理论时对方竟说"反正都是高温消毒",现在宁可自己早起盯着药罐,也不图省事找代煎。
后记:
写了五千多字,才发现中药煎煮里的门道比药方还深,上周回访老张,他说按照新方法煎药后,多年顽固的风湿痛居然见轻了,看来古人说的"三分吃药七分煎"真不是虚话,建议大家把自家常用药的煎法记在药箱上,毕竟这关乎药效的大事情,可不能继续糊涂下去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