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"中药越吃越虚",仔细一问才发现问题出在剂量上,这让我想起跟诊时老师傅常唠叨的话:"中药剂量就像炒菜放盐,差一钱效果天差地别。"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头大的剂量问题。
其实古人对方剂剂量的重视程度远超想象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开篇讲炮制,张仲景写《伤寒论》时连水量都用"升"精确计量,现在很多人抓药时盯着方子上的克数,却不知道真正的高手看的其实是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。
举个最典型的例子:四物汤,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这四味药,常规比例是3:2:3:3,但遇到血热的患者,老师傅就会把熟地减到2,加生地3;要是气滞明显的,川芎马上调到3,这细微的调整就像调琴弦,松一分跑调,紧一分断弦。
影响剂量的关键因素有三个最要命: 第一是体质差异,同样是桂枝汤,壮汉喝下去可能觉得温补正好,瘦弱的人喝完就心慌冒汗,去年我调理邻居家奶奶的失眠,同样7付药,前三天用5克酸枣仁,后四天加到8克,就是因为她慢慢适应了药性。
第二看病情急缓,急症就像着火救急,剂量要重,记得有次接诊高烧患者,银翘散里的金银花直接用到30克,这是常规量的三倍,但慢性病就得细水长流,有个肝硬化患者吃鳖甲煎丸,我让他从3克起步,两周才加1克。
第三要看药材质量,同是人参,野山参5克顶得上园参20克,去年收的党参因为雨水多,药效缩水三成,我只能把原定15克的量提到20克,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傅总要闻一闻、尝一尝药材。
常见的剂量误区特别坑人: 有人迷信"古方原量",拿着《千金方》的剂量直接套用,殊不知古代1两约等于现在15克,唐朝的附子炮制法和现在完全不同,去年有个小伙子自学经方,按原方吃附子结果送急诊,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。
还有人以为剂量越大越好,有位大姐听说黄芪补气,每天30克泡水喝,结果补出高血压,中药讲究中病即止,就像吃饭八分饱最舒服,撑着了反而伤胃。
最要命的是随意拼方,把治感冒的苍术和补肾的杜仲凑一起,剂量没算好,结果拉肚子拉了半个月,这就像把汽车机油和食用油混着喝,不闹毛病才怪。
调整剂量的正确姿势应该是这样的: 初诊时从小剂量开始试,特别是贵重药材,有次给富商开冬虫夏草,我先开3克让他试反应,有效再逐步加量,这叫"投石问路",毕竟每个人吸收能力不一样。
特殊人群要特别小心,孕妇、小孩、老人这三类人的剂量通常是成人的一半起步,上次给8岁孩子开健脾方,白术只用了6克,还是分成两天喝的。
季节变化也得跟着调,夏天开桂枝最多8克,冬天能到15克,这就跟穿衣服似的,三伏天穿羽绒服非捂出病来。
最后说个真实案例:王阿姨常年便秘,自己抄了个"增液汤"方子,生地30克、玄参30克、麦冬30克,结果喝了三天肚子疼得打滚,我给她改成生地15克、玄参10克、麦冬12克,再加5克陈皮行气,这才顺下来,这就是剂量的学问——该猛的时候要狠,该柔的时候得稳。
说到底,中药剂量没有标准答案,全在医者的手指缝里掂量,就像做红烧肉,同样的八角桂皮,新手严格按照菜谱可能做得发苦,老厨师随手一抖就是人间美味,建议大家抓药时多问一句:"这方子适合我现在的情况吗?"毕竟吃药不是吃保健品,剂量背后藏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