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的中药商们集体“炸锅”了,一张张麻黄的报价单看得人心慌,从今年年初到现在,麻黄的价格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,部分地区统货价格甚至突破每公斤200元大关,比去年几乎翻倍,这波疯涨不仅惊动了药企采购部,连普通消费者都发现,含麻黄的感冒药、止咳糖浆悄悄贵了两三成,麻黄到底怎么了?这波涨价是短期炒作还是行业危机的前兆?今天咱们掰开揉碎聊聊这背后的门道。
麻黄是个啥?为啥突然火了?
很多老百姓对麻黄的印象还停留在“药铺里灰扑扑的草药”阶段,其实它可是中医界的“老牌网红”,麻黄的茎枝和根入药,能发汗解表、宣肺平喘,是治疗风寒感冒、哮喘的常用药,新冠疫情期间,麻黄更是成了抗疫方剂中的“常驻嘉宾”,比如连花清瘟、金花清感等中成药里都有它的身影。
但最近麻黄的“走红”有点变味,往年药市里麻黄价格还算稳当,统货(普通品质)每公斤50-80元算正常,但今年直接飙到150-200元,优质选装货甚至摸高到300元,老药商老李跟我吐槽:“现在去产地收麻黄,老乡们坐地起价,昨天谈好的价格,今天反悔加钱,跟抢金子似的!”
谁在疯狂推高麻黄价格?
供需失衡:野生资源枯竭,种植跟不上
麻黄主要靠野生采集,主产区集中在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等地,过去几十年过度采挖,野生麻黄存量早已大不如前,虽然近年有人工种植尝试,但麻黄生长周期长(至少3-5年),产量低,农民种粮种菜比种麻黄划算多了,老李算了一笔账:“包地种麻黄,亩产干品也就200公斤,按现在价格一亩收入4万块,但前期投入种子、灌溉、人工至少得2万,风险还高,谁愿意干?”
政策收紧:环保与监管双重压力
前几年“一刀切”环保督查,不少麻黄初加工的小作坊被关停,再加上国家对麻黄草(麻黄的干燥茎)实行专项管控,禁止私自采挖和流通,必须通过指定药材市场交易,一位河北药商透露:“现在进货源要层层审批,手续麻烦,很多小商贩直接退出市场,货源一集中,价格就被抬上去了。”
资本盯上“中药赛道”
这两年中药概念股在股市火得不行,游资盯上了麻黄这类刚需药材,某中药材交易平台数据显示,今年3月至今,麻黄的线上交易量暴涨300%,但实际到货量却下降40%,明眼人都看得出,有人在囤货等涨价,就像当年炒大蒜、炒普洱茶那套玩法。
药企叫苦,消费者买单
麻黄价格疯涨,最受伤的是制药企业,某知名中成药厂家采购总监私下抱怨:“麻黄是几十种药品的原料,现在成本涨了3倍,要么咬牙涨价,要么减量生产。”市面上含麻黄的药品已经悄悄“瘦身”——原本10袋装的感冒颗粒变成8袋,药效却不敢打折,企业只能硬扛。
普通老百姓的感受更直接,北京某药店老板告诉我:“含麻黄的中成药进货价涨了20%-30%,我们零售价不敢涨太多,但利润压得只剩5%。”更扎心的是,麻黄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比如治疗鼻炎的苍耳子、辛夷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,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。
破局之路:靠政策还是靠市场?
人工种植能否“救场”?
眼下最现实的方案是扩大种植,但麻黄种植技术门槛高,种子发芽率低,还得防病虫害,内蒙古某种植基地负责人坦言:“政府补贴每亩500块,但化肥、人工一年成本就得2000块,没涨价的时候根本赚不到钱。”如果麻黄价格能稳定在高位,或许会有更多农户愿意尝试,但短期内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替代品研发迫在眉睫
中医讲究“君臣佐使”,麻黄在方剂中并非不可替代,比如治疗风寒感冒,可以用桂枝、荆芥代替发汗;哮喘患者可以增加杏仁、石膏的用量,但问题是,经典名方改配方需要药监部门审批,流程少说半年起步,某药企研发总监无奈地说:“我们想用替代方案降低成本,但审批卡着,只能继续硬扛。”
严打囤积炒作
针对资本恶意囤货,甘肃、安徽等地已经出手,比如甘肃省药监局近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重点打击“虚假申报采购量”“虚构货源”等行为,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游资换个马甲继续玩,监管难度不小。
麻黄之后,谁会是下一个“爆点”?
老药商们私下流传一句话:“麻黄只是开始,重楼、猫爪草已经在蠢蠢欲动。”这些同样依赖野生资源、生长周期长的中药材,一旦被资本盯上,随时可能复制麻黄的疯狂,更值得警惕的是,中药材涨价潮如果蔓延,可能冲击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根基——毕竟,便宜、管用才是中药的核心竞争力。
麻黄的涨价故事,是中药产业困境的一个缩影:野生资源枯竭、种植动力不足、资本无序搅局,解决这个问题,既需要政策引导(比如加大种植补贴、完善审批流程),也得靠市场自我调节(比如发展人工替代技术),否则,下一次“药荒”可能轮到哪里,谁也说不准。
(注:本文数据来源于中药材天地网、药通网及行业访谈,文中人物均为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