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身体沉甸甸的,早上起来嗓子发黏,脸上油光锃亮,连上厕所都黏马桶...这些信号都在提醒你:该祛湿热了!今天给大家分享个用了30年的老方子,不用苦汤药也能把湿气连根拔起!
湿热藏在哪?照镜子就能看出来! 很多朋友问我:"王大夫,我到底是不是湿热啊?"其实看这5个地方最准:
- 舌头像刚吃过草莓奶昔(黄腻苔)
- 大便总粘马桶,怎么冲都留印子
- 后背像背着块湿棉被,整天冒粘汗
- 嘴里有铁锈味,晨起特别明显
- 痘痘专挑鼻翼两侧长,挤破流黄水
上周邻居李姐来诊室,裤子都蹭到椅子才站起来,她说每天像泡在桑拿房,我掀开她袖子一看,皮肤褶皱里全是水汽,这就是典型湿热困脾的表现。
百年祛湿方,厨房就能找到材料 这个方子是我师父从《黄帝内经》里化裁出来的,特别适合现代人: 【四神祛湿汤】 茯苓15g(药店买白茯苓,别用土茯苓) 赤小豆30g(注意不是红豆!细长那种) 炒薏米20g(超市买现炒的,药房的多寒凉) 陈皮5g(广东新会柑最佳,掰开闻着清香)
做法超简单:所有材料冷水浸泡1小时,加水煮开后转小火炖30分钟,当茶喝,头两周每天喝,后面隔天喝。
药材界的"扫黄大队" 茯苓就像个智能抽水机,专门吸走关节里的陈年湿气,记得选切面雪白的,带红心的可能是霉变了。
赤小豆比红豆多了层"壳",这层膳食纤维能把肠道褶皱里的宿便刮干净,煮之前一定要浸泡,否则很难煮烂。
炒薏米是关键!生薏米性寒,炒过之后变成温性,既能祛湿又不伤脾胃,判断炒得好的薏米,表面微黄还有焦香味。
陈皮就像清洁工,把痰湿垃圾运出体外,放几颗在杯子里,看着它慢慢舒展成半透明状,特别治愈。
喝汤有讲究,这样做效果翻倍
- 上午9-11点喝(脾经当令时)
- 喝完半小时后喝一杯温水
- 配合泡脚(晚上加点艾叶)
- 忌冷饮、牛奶、芒果
张叔去年喝了三个月,原本鼓胀的肚子瘪下去一大圈,他说以前上楼梯喘得像拉风箱,现在能一口气爬五楼,关键是这方子不伤身,老人小孩都能用。
湿热体质的三大雷区 很多人喝着汤药却偷偷做这些事,相当于给湿气开VIP通道: × 熬夜追剧(23点后肝胆排毒受阻) × 穿紧身牛仔裤(影响下焦循环) × 头发没干就睡觉(寒湿直入头顶)
四季调养小窍门 春天加3颗花椒煮汤,唤醒阳气 夏天冰镇后喝,但要先含在舌下融化 秋天配山药排骨,润燥不伤阴 冬天加肉桂粉,暖胃又驱寒
祛湿热就像洗被子,要反复晾晒才能彻底干燥,一般坚持喝两个月,你会突然发现: √ 早起不再满脸油光 √ 裤子腰围松了两指 √ 排便清爽不带残渣 √ 下午不再犯困嗜睡
最后提醒大家:如果喝汤期间出现拉肚子、长痘排毒反应别慌,这是好现象!但若连续腹泻超过三天,就要停喝找医生调整方子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细微差别,这个基础方已经帮上千名患者找回了清爽身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