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中药材公司,千年药乡的现代传承之路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黄芪切片怎么卖?""三十八块一斤,都是今天现切的。"清晨六点,亳州光明西路中药材交易中心的摊位前,此起彼伏的方言叫卖声划破晨雾,在这片亚洲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有家三代人坚守的亳州中药材公司,正用百年沉淀与现代科技续写着"中华药都"的新故事。

药香里的传家密码 推开亳州中药材公司二楼办公室的雕花木门,老掌柜李守仁的紫砂壶还冒着热气,墙上挂着1958年公私合营时期的营业执照,泛黄的纸页上"李记药行"四个毛笔字依稀可辨。"我爷爷挑着扁担走街串巷那会儿,哪敢想能有今天?"第三代传人李明远摩挲着祖传的铜药碾,话里透着感慨。

在这个飘着艾草香的院子里,晾晒场的竹匾里铺满金灿灿的菊花,老师傅们戴着白手套给丹参分类,72岁的张德顺老人正在教徒弟辨认云茯苓的"马牙纹",他在这里干了46年,说起药材保管的诀窍头头是道:"七月无君子,八月无通草,九月无石菖蒲,这都是老辈传下的口诀。"

老手艺遇上新科技 当传统炮制技艺遇上现代化设备,碰撞出奇妙火花,在占地30亩的智能厂区,全自动煎药包装机像机器人流水线般运转,但最核心区域仍保留着传统炮制车间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素珍带着学徒们演示九蒸九晒熟地黄,蒸汽房里弥漫的药香混合着现代机械的轰鸣,构成独特的交响。

公司质检部的小陈打开手机APP,屏幕上跳动着全国28个道地药材基地的实时数据。"现在用区块链技术溯源,扫码就能看到药材生长全过程。"她指着冷库里码放整齐的人参箱,每个包装盒上都贴着带芯片的溯源码,这种"传统工艺+智能监管"的模式,让公司连续五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。

产业链上的突围战 每天凌晨两点,满载亳菊的冷链车准时发往上海,公司物流总监赵峰调出数据大屏:"我们在全国布局了12个仓储中心,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,鲜药材24小时直达全国。"说话间,直播间突然涌入上千观众,主播正拿着显微镜展示三七的"铜皮铁骨"。

研发实验室里,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在调试冻干设备。"把古法熬制的阿胶糕做成速溶颗粒,年轻人泡水就能喝。"首席研发官林芳展示着新产品,桌上摆着和高校合作的"中药提取物化妆品"项目书,这种传统与时尚的混搭,让公司电商板块年增速超60%。

药都沃土育新机 漫步在亳州城南新区,现代化厂房与传统药铺比邻而居,公司投资的中医药博物馆正在布展,玻璃柜里陈列着从汉代青铜药铲到智能煎药机的千年变迁。"我们不仅要卖药材,更要讲好中国药的故事。"李明远指着规划图上的康养小镇,那里将建起百草园、药膳馆和中医研学基地。

傍晚时分,交易中心渐次熄灯,但公司办公楼的灯火依旧通明,跨境电商团队正在处理来自东南亚的订单,大屏幕上滚动着实时汇率和国际物流信息,这个从明清药坊走出的企业,如今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,年出口额突破2亿元。

后记:在亳州中药材公司展厅,一组对比数据引人注目——祖辈们靠肩挑背扛每天加工50公斤药材,如今智能化生产线日处理量达50吨;过去靠经验判断药材成色,现在用光谱分析仪精准检测有效成分,变的是技术手段,不变的是对"道地"二字的执着,正如李明远常说的:"机器再聪明,也代替不了老师傅摸药材的手;时代再快,总有些东西要慢慢熬。"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