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,这人参须泡水喝真的能变聪明吗?" 上周末去老中医家做客,表弟盯着墙上的中药图谱突然发问,那张泛黄的宣纸上画着人参、远志、石菖蒲,配着蝇头小楷的药效说明,倒是让我想起最近在社交平台刷到的"中药益智图片"热潮。
现在年轻人养生确实有意思,有人戴着枸杞项链,有人揣着黄芪含片,最近更流行晒"补脑中药图",随手点开某宝搜索"益智中药",人参、核桃仁、龙眼肉这些传统食材倒不算稀奇,可什么"状元丸""孔圣枕中丹"的配方图也卖得火热,评论区全是"考前一个月狂补智商"的段子。
不过咱们得先搞清楚,古人说的"益智"和现代人理解的"补脑"真不是一回事,翻遍《本草纲目》,会发现益智仁主要针对的是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泄泻,石菖蒲开窍醒神更多用于痰湿蒙蔽清窍的情况,就像老中医说的:"五脏调和才是根本,哪有什么吃了就变聪明的仙药。"
前阵子采访过一位教中药鉴定的大学教授,他手机里存着上千张药材图片。"现在学生拍照片交作业,十张里有三张是网上找的网图。"他指着手机里一张带露水的远志照片,"真正的教学图片要拍清晨采收的药材,这时候有效成分含量最高。"这让我想起某音上那些摆拍的"仙气飘飘"中药图,背景滤镜调得比药材本身还抢镜。
说到图片鉴别,倒真有几个实用窍门,比如党参的狮子盘头纹路,苍术的朱砂点,这些特征在高清图片里看得清清楚楚,去年帮邻居阿姨网购中药材,她特意叮嘱我要选带"产地溯源码"的店铺,"现在造假的太多,连图片都能P,得看有没有药监局备案的实拍图"。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,很多95后妈妈开始用中药做辅食,有次在母婴论坛看到位宝妈晒图:砂锅里炖着核桃芡实粥,配文"宝宝辅食第四十八天",底下评论炸出一堆中医粉,有人科普"小儿脾常不足,益智仁每天3克刚刚好",也有人提醒"茯苓要选云南产的道地药材"。
要我说啊,与其纠结某张网红中药图里的药材真假,不如学学古人的智慧,李时珍当年走遍大山大川绘药图,为的就是"察其色,嗅其气,尝其味",现在手机拍照确实方便,但真想通过图片学中药,还是得跟着老师傅实地看看,就像表弟后来跟着老中医认药,才知道新鲜石斛要卷成筒状晒干,这细节在平面图片里根本看不出来。
最近整理相册时翻到三年前在亳州药市拍的照片,满屏都是摊开晾晒的中药材,当时觉得土腥味呛鼻,现在倒看出几分烟火气的可爱,那些堆成小山的茯苓块、编成辫子的金银花,可比滤镜里的"神仙药材"真实得多,或许这就是老辈人说的"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