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们农村养牛户眼里,牛就跟家里人一样金贵,前些年隔壁村王大哥家的公牛突然浑身发黄,肚子胀得跟鼓似的,站都站不稳当,跑遍了周边兽医院,花了不少钱却越治越糟,后来还是村里八十岁的张老爷子翻出祖传的手抄本,照着上面的方子抓药,没想到三副药下去,牛竟然奇迹般地站起来了,今天我就把这个救了无数牲口的中药方子分享给大家,这可是实打实的救命经验!
牛黄肿到底是咋回事? 很多养牛新手看见牛肚子胀大如鼓、毛色发黄就慌了手脚,其实这病症在行家眼里叫"黄肿病",多半因饲料发霉变质伤了脾胃,加上圈舍潮湿寒气入体,湿热毒气淤积在脏腑里,就像人得了黄疸肝炎,牛肚子里的胆汁排不出去,时间久了毒素扩散到全身,舌头都会变成铁锈色。
祖传药方大揭秘 这个方子是张老爷子年轻时从游方郎中手里换来的,经过三代人验证:
- 绵茵陈30克(要选叶子带银灰绒毛的真货)
- 炒栀子20克(药房现炒的才够香)
- 生大黄15克(必须用马蹄黄,别买错)
- 通草10克(河边摘的新鲜藤茎最好)
- 茯苓皮25克(晒干后用手掰得动才算好)
- 甘草5克(调和诸药不能少)
煎药喂药有讲究 头天下午四点开始煎药最合适,先用砂锅把茵陈、栀子、通草煮开,小火熬半小时,再下大黄滚五分钟,最后放甘草,滤出的药汁要趁热兑两斤米酒,这是逼出体内寒气的诀窍,晾到38度左右时,用细竹筒慢慢灌服,一天两次,中间间隔至少四小时。
实战案例告诉你效果 去年春天我自家的母牛产后突然不吃草,肚子胀得锃亮,按照这个方子抓药,第一副喝下去当晚就打了三个饱嗝,第二天开始反刍,三副药喝完,黄褪了八成,又加了两副巩固,现在这牛犊都满周岁了,关键是药费加起来不到两百块,比打针输液划算多了。
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光吃药可不够,圈舍消毒要用生石灰掺艾草粉,每天换三次垫草,饲料里拌点蒲公英捣碎的汁,既能消炎又能护肝,千万别给牛喝冷水,要用温水泡料,加一把炒熟的鸡内金帮助消化,一般五天就能看见牛尿变清,如果七天还没好转,赶紧找兽医来搭把手。
预防胜于治疗 平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:玉米秸秆一定要晒透再收,雨季饲料里拌点大蒜末防霉,每周给牛喝两次蒲公英水,发现牛反刍减少、粪便发白就要警惕,早发现早治疗能省不少事。
这些年亲眼见过太多养牛户因为不懂土方子,眼睁睁看着好好一头牛说没就没,这个方子虽然简单,但里面的药材搭配大有学问,茵陈退黄,大黄排毒,栀子清热,通草利水,茯苓健脾,甘草调和,环环相扣,现在有些兽药厂出的中成药,其实就是照着这个古方改良的,建议大家把方子抄在饲料账本上,遇到紧急情况能救急,不过重症还是要配合西药治疗,中西医结合才是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