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中药铺子里,总能看到几样让人眼前一亮的药材——细长的叶片,翠绿或浅黄的色泽,活脱脱就是韭菜的"兄弟姐妹",老中医们常说"形似而神异",这些长得像韭菜的中药不仅外形有趣,更是暗藏养生玄机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韭菜家族"的中药亲戚,看看它们到底藏着什么本事。
韭菜子:被忽略的"壮阳籽" 说到韭菜,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"起阳草"的称号,其实真正入药的不只是韭菜叶,还有韭菜成熟后结出的种子,这黑溜溜的小籽儿别看不起眼,却是历代医家眼中的"天然伟哥",老辈人常说"吃韭菜不如吃韭菜籽",《本草纲目》里就记载它"生则辛散,熟则甘温,乃肝之菜也",现在科学也发现,韭菜籽含有的特殊生物碱能改善微循环,难怪民间有用它泡酒治腰膝酸软的土方。
麦冬:绿油油的"滋阴草" 第一次见麦冬的人都会惊讶,这不就是迷你版韭菜嘛!这种百合科植物的块根入药时,地上部分还带着细长的绿叶,确实和韭菜有七八分相似,不过麦冬性凉味甘,正适合对付现代人的"虚火",办公室一族经常用麦冬泡茶,既能润喉解毒,又能缓解熬夜后的口干舌燥,有意思的是,古人称它"久服轻身不老",现在研究证实其含糖量比甘蔗还低,倒是减肥人士的福音。
石斛:悬崖上的"仙草" 铁皮石斛的茎秆细长柔韧,新鲜时碧绿如韭,晒干后会卷成螺旋状,这种长在峭壁石缝里的珍品,自古就是皇室贡品。《道藏》里记载它"养胃阴,生津液",现在成了护嗓养颜的明星,广东人煲汤爱放几根石斛,说是能解暑气;京剧名角们吊嗓子前,也会含片石斛条润喉,不过要小心市面上的胶质仿品,真石斛嚼起来有黏滑感却不沾牙。
巴戟天:带肉桂香的"补肾藤" 这种茜草科植物的根茎晒干后,表皮布满细纵纹,切片后露出淡紫色的内心,远看像极了韭菜根,巴戟天最特别的是带有淡淡肉桂香,炖肉时放几片就能祛腥增香,它不像韭菜偏温燥,而是阴阳双补的性子,特别适合长期劳累导致的腰膝无力,岭南地区有用巴戟天泡酒的传统,据说能"喝出一身暖阳阳"。
淫羊藿:山间的"植物激素" 这味药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唬人,其实它的叶片细碎如韭菜,春天采收时正是鲜嫩时节,古代医家发现它"久服令人好为阴阳之事",现代研究证实含有类似雄性激素的成分,不过别被名字吓到,正规使用很安全,东北人常用它泡酒治风湿,日本人则拿它做保健品,有趣的是,新鲜淫羊藿揉碎后会有特殊香气,老药农说这是"大地的阳气"。
葱白:厨房里的"急救药" 严格来说葱白不算中药材,但这细长如韭的家常物却是中医眼里的宝贝,风寒感冒时煮碗葱白水,发汗效果堪比感冒药;小孩受寒腹泻,老祖母会用葱白蘸蜂蜜敷肚脐,古人行军打仗必备葱白,既能消毒伤口,又能预防瘟疫。《齐民要术》里还记载过用葱白汁护发的秘方,看来这厨房小物浑身都是宝。
薤白:古墓里的"救命菜" 这种小蒜苗似的植物曾在马王堆汉墓中被发现,足见古人对它的重视,薤白性温味辛,能通阳散结,专治胸痹心痛,北方人包饺子时爱加把薤白,不仅能去腥增香,还能帮助消化,它和韭菜最大区别是味道更柔和,《千金方》里记载的"瓜蒌薤白汤"至今还在心血管科开方使用。
鹅肠菜:野地里的"清肠草" 这种石竹科植物的嫩茎确实像极了韭菜,不过全株披着细毛,它在民间有个形象的外号叫"抽筋草",因为能缓解腿脚抽筋,春天采收的鹅肠菜最鲜嫩,凉拌吃可以清肠道火气,熬水喝能治痔疮出血,需要注意的是它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,最好搭配生姜同食。
青蒿:屠呦呦手里的"抗疟草" 虽然青蒿成名于现代医学,但在本草纲目里早就有记载,这种带着细裂叶片的菊科植物,嫩芽时期确实有几分像韭菜,最神奇的是它"截疟"的功效,古代称为"治疟神仙药",现在研究发现青蒿素在高热时退烧效果惊人,不过日常使用多是取其芳香化湿的作用,广东人煲冬瓜汤就爱放几片。
马齿苋:田埂上的"长寿菜" 这种匍匐生长的野菜,嫩茎和韭菜一样纤细,但它可是有名的"五行草",叶青、梗赤、花黄、根白、籽黑,对应五脏,民间常用它治疗腹泻痢疾,新鲜的捣汁喝下立竿见影,不过要注意马齿苋性寒滑利,孕妇和脾虚者要忌口,有趣的是它遇热会粘滑,凉拌时用开水焯烫就能去掉涩味。
这些"韭菜亲戚"各有各的脾气秉性,使用时也要讲究门道,比如阴虚火旺的人要少用温性的巴戟天、韭菜子;肠胃虚弱的别贪吃寒凉的马齿苋、青蒿,最好的方法是咨询中医师,根据自己的体质搭配使用,下次在中药店看见这些绿莹莹的药材,可别再只当它们是韭菜的"替身"了,每样都藏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