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是胃疼能不能自己抓点中药调理?"今天咱就把压箱底的养胃中药图谱掏出来!花了三天整理30种常见治胃中药实拍图,附带功效详解和使用禁忌,文末还有老中医私藏的养胃秘方,记得先码住再细看!
祛湿健脾类(适合舌苔厚腻型)
-
茯苓(像薯片的白色块状) 这玩意儿长得跟山药片似的,但断面更细腻,脾胃虚寒的老铁煮粥时放两片,专治早起嘴发黏、大便不成形,注意别买硫磺熏过的,天然茯苓应该有股淡淡的泥土香。
-
白术(带着须根的奶黄色疙瘩) 安徽产的最好,表面有皱纹像老奶奶的脸,炖羊肉汤时加10克,特别适合吃完水果就拉肚子的朋友,但口干舌燥的兄弟慎用,容易上火。
-
砂仁(带斑点的棕色小球) 广东阳春的春砂仁最地道,掰开能闻到薄荷混着柚子皮的香味,胀气打嗝时嚼两颗,比薄荷糖管用多了,不过孕妇千万别碰,会刺激子宫。
消食导滞类(适合饭后腹胀型) 4. 鸡内金(金黄色的鸡胗皮) 别小看这鸡肚子里的"黄金甲",炒焦研末对付积食一绝,小孩吃撑了冲半勺,比健胃消食片还猛,记得选大片完整的,碎渣多的可能是边角料。
-
麦芽(尖尖的黄褐色颗粒) 大麦发芽晒干就是它,煮水喝能化解米面食积,重点说下生麦芽和炒麦芽区别:生芽回乳,炒芽消食,哺乳期妈妈可别搞混了!
-
山楂(带果柄的红玛瑙) 药房卖的多是切片烘干的,新鲜山楂直接泡茶效果更好,胃酸过多的老铁悠着点,空腹喝小心酸成"牙医噩梦"。
温中散寒类(适合受凉胃痛型) 7. 高良姜(带毛刺的淡黄根茎) 海南产的最优,切面有菊花纹,生姜暖胃大家都知道,这个堪称"姜中战斗机",胃里像揣个冰坨子时,煮水喝五分钟见效。
-
丁香(长尾巴的紫黑色花蕾) 公丁香母丁香要分清,只有公丁香含油多,炒菜籽油时放3粒,立马飘出卤料香气,但长期口臭的别当口香糖嚼,容易烧心。
-
小茴香(绿灰色的鱼卵状种子) 买现磨的才够香,超市瓶装的都挥发得只剩壳,受寒腹泻时,抓一把炒热装布袋敷肚子,比暖宝宝还管用。
滋阴养胃类(适合熬夜胃阴虚) 10. 石斛(拧成弹簧的细铁皮草) 认准安徽霍山的米斛,胶质浓得像胶水,压力大导致的反酸烧心,拿它煮银耳羹,连喝三天能缓过来,假货超多,叶片发黄的别买。
麦冬(两头尖的纺锤根) 浙江慈溪的"杭麦冬"最好,泡水后浮在水面上的是上品,说话多嗓子哑、胃隐痛时,抓几颗含嘴里,比润喉糖强百倍。
行气止痛类(适合情绪胃) 12. 佛手(手指形状的香橼) 鲜佛手切片腌蜂蜜,能治生气后的两肋胀痛,药店买的多是干的,泡水前先用开水泡软,否则硬邦邦像啃木头。
香附(黑褐色的毛根块) 李时珍说它是"气病之总司",痛经加胃痛的姐妹必备,醋制过的更有效,但闻着像臭脚丫的别买,应该是硫磺熏过了。
经典药对组合(附简易鉴别法) ① 黄芪+当归=十全大补汤基础版 黄芪断面分层明显像千层饼,当归头身尾齐全的为佳,气血两虚的上班族,每周煲一次养生汤,脸色肉眼可见变红润。
② 苍术+厚朴=除湿双雄 苍术朱砂点明显,厚朴断面有晶簇,南方梅雨季胃闷胀,这两味煮水泡脚,从脚底往外冒汗特别爽。
③ 木香+砂仁=肠胃动力引擎 云木香蛇皮纹越密越好,西砂仁摇起来沙沙响,火锅吃撑了,抓两撮泡茶,第二天厕所见分晓。
避坑指南(划重点!)
- 发霉变色直接扔!特别是党参、当归这类容易返潮的药材
- 硫磺熏过的别买!正常药材应有自然清香,刺鼻的是化学残留
- 特殊人群注意: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,高血压慎用温燥药材
- 煎药时间有讲究:矿石类先煎,花草类后下,补药文火慢炖
老中医私藏养胃方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的,可以试试这个温和古方: 太子参15g + 炒白术10g + 茯苓15g + 甘草5g + 陈皮6g + 砂仁3g(后下) 每天一剂煮两次,饭前半小时喝,连续喝两周,你会发现吃冰激凌没那么怕了,但记住忌口才是王道!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调理贵在坚持,但如果出现呕血、黑便、体重骤降等情况,赶紧去医院别耽误!平时备点苏打饼干、小米锅巴这类养胃零食,比乱吃药靠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