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菜市场,看见卖中药材的摊位前围了一群人,老板正拿着把艾草给顾客讲解:"端午快到了,挂这个比买香水划算!"旁边大妈接话道:"我家孙子夜哭,泡个澡就好,这可是老偏方......"听着这些市井对话,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总念叨的"驱邪气"说法,其实这些流传千年的民间智慧里,藏着不少被现代科学验证过的养生道理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既能当"护身符"又能治病的中药宝贝。
挂在门楣上的"天然消毒剂" 要说最亲民的驱邪中药,艾草绝对排第一,这种带着特殊香气的草本,从端午节挂艾蒿的习俗里就能窥见端倪,记得去年邻居家小孩受惊夜里哭闹,他奶奶掐了几根艾叶煮水给孩子擦身,说来也怪,当天就安稳睡了整宿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艾草含有的桉油精、樟脑成分确实有镇静安神的作用。
现在药店里两块钱一大把的艾叶,可是古代贵族才能享用的"奢侈品"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它"温气血,逐寒湿",现在的中医院还用它来熏蒸治疗风湿病,不过要提醒的是,艾叶虽好别贪多,过量使用反而容易上火,阴虚血热体质要慎用。
厨房里的"祛晦气"高手 生姜绝对是家家户户灶台上的常客,但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是一味驱邪良药,上个月闺蜜感冒,我让她煮姜枣茶时加了几片紫苏叶,结果第二天鼻塞就好了大半,原来紫苏不仅能解表散寒,还能化解鱼蟹中毒引起的肠胃不适,简直就是厨房里的万能小帮手。
说到化解霉运,不得不提广东人煲汤必放的陈皮,这晒干的橘子皮看着普通,却是调理气机的高手,记得有次吃坏肚子腹胀难受,老中医开了个方子,其中陈皮配着山楂、神曲,喝下去就像给肠胃做了个SPA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用,要存放三年以上才算合格药材。
随身佩戴的"正气锦囊" 以前看古装剧,总见贵人腰间挂着香囊,现在知道里面装的都是丁香、白芷这些宝贝,去年疫情时,中医专家推荐的防疫香囊配方里就有这两味药,丁香含的丁香酚能抑制呼吸道病菌,白芷对付流感病毒也有一手,难怪古人出门要戴着走。
说到随身携带的护身符,不能不提薏苡仁,这白白胖胖的小家伙除了煮粥,还能用来煮水擦洗湿疹,皮肤科大夫说,它含有的酯类成分能抗炎止痒,比激素药膏温和多了,不过要注意,孕妇不能吃薏米,这是老辈传下的规矩。
藏在药柜里的"辟瘟丹" 家里药箱最底层压着的藿香正气水,其实是夏季驱邪神器,上个月高温天外卖吃坏肚子,喝了两支立马感觉肠胃通畅,这药里的广藿香可是关键,古籍记载它能"辟一切不正之气",现在研究证实,挥发油成分确实能调节胃肠蠕动,缓解呕吐腹泻。
金银花露是很多家庭的夏季必备,这不起眼的小花,在温病条辨里可是抗击热毒的急先锋,记得小时候发烧,妈妈用金银花煮水给我擦浴,那股清冽的香气仿佛能把暑气都带走,不过要选忍冬藤上开的金花银蕊,市面上硫磺熏过的可不行。
使用禁忌与现代新用 虽然这些中药都是天然产物,但使用时也有讲究,比如艾叶泡脚水温别超过45度,否则容易烫伤;佩兰要后下煎煮,久煮反而失效;苍术适合痰湿体质,阴虚的人用了会口干,最保险的方法是找中医师辨证开方,别自己乱配"十全大补方"。
现在这些驱邪中药有了新玩法,艾灸馆用艾绒做脐疗,芳香疗法用精油扩香,甚至美妆界都推出含丁香的抑菌口红,但不管怎么创新,老祖宗留下的用药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就像奶奶常说的:"草木皆有情,对症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