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家底厚实"的山西中药产业最近又传来好消息,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,较五年前增长近60%,规模稳居全国前列,这片曾被煤焦色笼罩的土地,如今正用黄芪、连翘、黄芩等道地药材,书写着绿色转型的新故事。
藏在山沟里的"黄金叶"
在长治市平顺县的太行山褶皱里,55岁的药农老张正忙着给黄芩除草,他家十亩旱地全部种上了中药材,"以前种玉米,年景好时挣不到两万块钱,改种黄芩后,去年单这一项就收入八万多",像老张这样的药农,在山西还有近30万户,中药材种植已成晋东南、晋南多个贫困县的重要收入来源。
山西的地理禀赋堪称"天然药库",北纬35°-40°的黄金纬度带,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,加上吕梁山、太行山的垂直地貌,使得这里成为连翘、党参、远志等大宗药材的优生区,特别是恒山黄芪、绛县柴胡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更是药企眼中的"香饽饽"。
政策东风催动产业升级
走进运城市万荣县的中药材产业园,现代化的加工车间里,全自动饮片生产线正在运转,这个曾经的水果大县,近年来把中药材作为支柱产业培育,全县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,变化背后是政策的强力推动——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.2亿元专项资金,对集中连片种植基地给予每亩500元补贴,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。
更让药农吃下定心丸的,是全省构建的"保险+期货"保障体系,在晋中市榆社县,中华联合财险推出的中药材价格指数保险,让药农不再"望价兴叹",当市场收购价低于约定价格时,保险公司直接理赔差价,彻底解决了"丰产不丰收"的老大难问题。
产业链条上的突围战
在大同广灵县,小米创始人雷军投资的中草药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,这个集种质培育、精深加工、健康旅游于一体的项目,折射出山西中药产业的升级路径,据统计,全省已建成28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,开发出中药饮片、提取物、保健品等六大类140余种深加工产品。
电商渠道的突破更让"山货"走出深闺,拼多多数据显示,山西连翘茶、黄芪蜜等中药材衍生产品,223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15%,在天猫平台,忻州某药企的"醋制当归"单品月销突破10万件,成为现象级"网红"产品。
破局之路任重道远
尽管种植面积全国第三,但山西中药产业仍面临隐忧,省农科院专家坦言:"全省标准化种植率刚过60%,很多散户还是靠经验种植。"在晋南某药材集散地,笔者看到晾晒场里混杂着不同等级的药材,一位经销商透露:"出口订单对农残要求严苛,咱们的标准化生产还得加把劲。"
更紧迫的是人才困境,某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小王算过账:"在药企月薪八千,不如去煤矿下井挣得多。"这种价值倒挂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,全省中药材技术员缺口超过四成。
黄土高原上的新药方
面对瓶颈,山西正开出新"药方",今年省政府出台的《中医药强省行动计划》明确,未来三年要建成50个万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,培育10个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,在临汾乡宁县,无人机植保、土壤墒情监测等数字农业技术已覆盖85%的种植区,亩均收益提升30%。
更令人期待的是"中药+"的跨界融合,在晋城陵川县,古郊乡打造了全国首个中药材主题康养小镇,游客既能体验采药乐趣,又能享受药膳理疗,这种三产融合模式,让亩产值从单纯的药材销售翻倍增长。
站在太行之巅俯瞰,连绵起伏的药田正勾勒出新的产业版图,当300万亩中药材遇上数字经济,当道地药材嫁接康养旅游,这片古老土地上的"草药经济",或许正在酝酿超越种植面积数字的更大惊喜,正如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所说:"我们不仅要做大'药田',更要做强'药链',让中药材真正成为富民强省的'